上周日,应邀参加北大CIO班主办的中国电子政务高峰论坛,并做了演讲,题目是《绩效评估推进电子政务深化应用》,主要谈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目的、评估主体、评估对象、评估指标、评估方法等问题,总结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三个特点,即战略目标导向性、系统性和演进性,介绍了我们研究提出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流程(后附演讲实录)。
演讲完,自我感觉良好。但大家讨论时,有专家的意见很尖锐,乍一听很刺耳,但仔细想想,其实每一个问题都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改进我们的研究。
首先是关于绩效评估的定位。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总工顾炳中认为,大家把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炒到了过热的位置,可能本末倒置,把手段当目的,他认为“这些事情很重要,但是你把这些都做完以后就忘了自己是干吗的了。绩效评估是电子政务深化应用的一个环节,如果过分强调的话就忽视了深化应用。”这一点我也认同,就像我们上学的目的是学习知识,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习的效果,促进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但过分强调考试和考试成绩,大家就会把考试当目的,就成了应试教育,忽视知识和能力培养,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要明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对电子政务的一个管理流程,它不是电子政务本身,更不是电子政务的最终目的,它是为了提升电子政务水平的重要手段。顾总也特别指出“绩效评估来驱动信息系统建设”的提法有问题,准确地说,是“需求驱动应用”而不是绩效驱动应用,这样来看,我的题目“绩效评估推进电子政务深化应用”,仔细斟酌也有问题。如果按照这个题目背后的理念来运作,就可能在将来产生“应试型”的电子政务应用,除非这两者衔接得很好。总之,绩效评估是手段不是目的。
其次是关于考核的内容。顾总认为,“绩效评估的要求是什么?根本在于,你的行政目标是否实现了,这是评价的第一指标。我买了一个50寸的电视放到厨房里,没有达到我看电视的目的。实现不了行政目标,就没有任何绩效可言。”我也很认同这一点,有些城市建了很好的网络,却不能为行政服务,不能为公众服务,绩效就无从谈起。就像武汉市硚口区信息办主任所说“我们的绩效不是考核你这个电子政务该怎么做,而是考核这个工作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顾总认为,“我最不期待的就是形成一系列的指标体系,对我单位的100个指标逐一的进行打分,这就叫本末倒置。他忘记了我们一个部门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单位的整体,首要达到的行政目标,这个行政目标是用信息化和技术手段来实现的,如果实现了就是绩效,如果又以最小的投入比实现了,那就是最优的。”但是,我认为,必须要明确的是,行政绩效的实现不仅仅依赖于电子政务应用,如果要求划分出电子政务的贡献比例,就比较难。这也决定了评估指标的复杂性和间接性。
第三是关于指标的问题。如关于指标多少问题,顾总认为,“指标绝不应该复杂化,我们评估一个门户网站那么多指标,为什么说你的就是第一名的,我的是第二名的?……就像评价一个国家的经济程度,简单的GDP指标就可以,而不是要研究1亿个指标来进行综合评分”……如关于评估项选择,“现在的绩效评估,相当于评价一个人的身体好坏,不对人的指标进行评价,我看他的影子正不正,腿和身子的比例长不长。”……如关于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说一个人在雪地里面走,我抬起头就可以看到他在怎么走,我非要研究他的脚印之间的问题。”……如关于指标评分,“我176米的身高,你说(我的体重指标)应该是70公斤,可我80公斤,你(就评价)说(我)身体不好,但我很健康……”。顾总提到的这些问题都很重要,值得认真思考,但指标复杂是因为电子政务本身复杂性引起的,比如行政效果很难量化归集到电子政务应用,电子政务架构很复杂等。
第四,关于评价的公平性问题。顾总认为,当我们用一个不被公认的标准评价别人的时候就代表着整个社会不公正。其实,我认为,要从两方面看,评价本身是对好的肯定,对差的鞭策,这样看它其实体现了某种公平性,但如果评价标准不被公认,它确实会带来不公平。就像高考,没人能否认它的公平性,但如果高考设计过于突出应试而忽视能力考核,这本身就带来了不公平。
我的演讲链接:
《绩效评估推进电子政务深化应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