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非洲的目的地是赞比亚的城市基特韦。从恩多拉(Ndola)的机场出发,穿过恩多拉,赶往基特韦(Kitwe),车程大约是90分钟。
现在赞比亚的天气很凉爽。赞比亚有两个季节,雨季(11月到4月)和干季(5月到10月),干季又分为干冷季(5-7月)和干热季(8-10月)。现在是属于干冷季,气温在15-25度左右,很凉爽,而且温差大。冷一些时要穿一件外套,热了穿长短袖体恤都可以。赞比亚没什么太多污染,蓝蓝的天,新鲜的空气。从自然气候看,很像国内云贵高原的气候。我自己从小在鄂尔多斯高原长大,感觉这里也很像我的家乡。赞比亚的雨水很多,所以植被茂密,即使在干季,也是绿树成荫,草也长得也很长很长,美丽的非洲大草原,名不虚传。

赞比亚独立前是英联邦殖民地,因此当地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受英国的影响非常深,当地人讲英语,法律法规是英美法系,受的教育也是英国式的教育,生活习惯也打上了很多英美人的烙印。就拿交通说,赞比亚也是英制的左行。从恩多拉机场出来的道路是单行线,汽车可以跑大概130迈。当地人说,赞比亚人很遵守交通规则,只要在斑马线上,车辆一定会让行人先过,但是,在行车线上绝不让乱闯的行人,主路的车绝不会让辅路的车。大家都遵守规则,事故反而不多。路上车很多,而且品牌车也很多,以日本车为主,也有福特车、奔驰车等等。车价比国内便宜很多,日本车省油价低,最受欢迎。这一年以来,赞比亚车辆增加得很快,可能和当地经济稳定发展有关。当地的加油站几乎都是英美日法等大的石油公司开的,油费很贵,但养路费、税等都是算在油费里的。

恩多拉和基特卫尽管是赞比亚比较大的城市,但看上去像国内一个小县城。城里没什么高的建筑,这座5层楼就算基特卫最高楼了。
公路沿线是一些小村庄,房屋都比较简陋,很多不是砖房,只是简单的板或者茅草搭的屋子,看起来这些人的生活也比较贫困。城里大部分是平房,比较高的建筑大多是政府机构的,比如税务局、养老金局、保险公司、银行、海关、电话局等。比较精致的平房是公司或者富人的家,庭院也比较大。赞比亚有很多卫星发射塔,塔上安装了很多“锅”,当地主要的网络通讯都是通过卫星来实现的,街上有网吧、电话局,也有公用电话厅,ATM机等,基本设施还是比较齐全。

基特卫的城市很小,人口并不多,生活也很悠闲。很多人根本不上班,有工作的人下午4点就下班了,街上店铺规模都不大,到下午5店前也都关门了。人们三三五五在街上闲逛,小广场上情侣们早早就在一起谈情说爱,当地一些富裕的年轻人在西餐馆一起喝着酒观看欧洲杯,郊外的操场上年轻人们则在踢足球。你很难看到国内那种匆匆忙忙的节奏。

赞比亚人的主食叫喜马,相当于我们的米饭和馒头,是用玉米面煮成很稠的玉米糊,再做成发糕状,用淡水沙丁鱼或者西红柿等熬成汤,手抓“喜马”蘸着汤或者浇汤吃。当地人生活比较简单,有喜马吃就是好日子了。当地盛产芒果和芭蕉,有很多芒果树和芭蕉树,芭蕉很小,味道很不错。当地人说句笑话,实在饿了,就是上树摘果子也能管饱。很多农民沿路兜售水果,以此为生。不过,当地的芒果蝇要小心,衣服洗了不要挂在屋外,否则芒果蝇在衣服上产卵,卵若钻进人体能生出蛆来,听了令人毛骨悚然。
比起中国人,赞比亚人比较热情,头脑也简单,行动则有点散慢。他们会主动和你说“HOW ARE
YOU!”,露出白白的牙齿和你微笑。他们做事不绕弯子,你交待他七八件事,他只能记住最后一两件。在我们看来,一小时做的事情,他们能做两天。我们认为公司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他们却认为自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为了上教堂或者拜访朋友,他们可以推掉任何商务活动。
赞比亚的土特产有黑木雕、铜雕等,形象十分逼真,可以买些带给朋友,但千万不能买象牙,否则可能被抓紧班房。选黑木雕要小心,当地人可能用黑鞋油涂抹木头来蒙你。购物时注意,赞比亚币要去3个0,乘2,相当于人民币,比如2万赞比亚币,相当于40元人民币。美元没问题,有些商贩也收人民币。
这就是我短短两天感受到的赞比亚的基特卫,一个简单、美丽、悠闲的小城。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