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让信息传递最及时,但还不能让预测最及时。
5月12日下午2点28,汶川发生大地震。中国国家地震台网很快测定,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发生7.6级地震。5月12日下午2点53分,25分钟后,新华网发布快讯:四川汶川发生7.6级地震,全国网民第一时间确认了发生地震的事实,信息传递速度之快是信息时代的特征。但我们的IT系统还不能为精准的地震预测提供帮助。再一次印证一个观点,IT在改造自然方面的能力,远远大于IT在认识自然方面的能力。
IT面临灾后重建的工作,但在抗震救灾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灾难发生后,灾区的通信网络和基础设施同样受灾。地震发生后不久,灾区移动通信基本中断,卫星通信成为灾后通信重建的重要方式。工信部领导亲临现场,指挥通信恢复。昨天,22日18:25,终于传来好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宣布,汶川大地震八个重灾县所有乡镇已经全部恢复对外通信。从信息数据损失来看,一方面灾区涉及的数据信息较少,另一方面目前重要业务系统都采取了集中部署、数据信息备份和灾备等措施,数据远离灾区,所以相对损失较小。此前,尽管很多行业和企业的重要业务系统以成都为灾备中心,但成都的损失也相对较小,对其冲击不大。另一方面,从卫星通信、三维的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3S)、地震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到遇难群众的DNA数据库建设等,IT在灾情信息传递、跟踪、发布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IT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即使在大灾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