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似每隔几年都会讨论一下关于文理分科的问题,讨论来讨论去的焦点无非集中在素质教育,诺贝尔奖,国民素质等问题上。就我个人而言,感到三件很奇怪的事情:第一,几乎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实质性的大致方案出台?第二,国民素质,诺贝尔奖的提高或培养就真的和文理分科有莫大的关系么?第三,是不是文理不分科就是在中国备受推崇的“素质教育”?
相关链接:大学考试,请别再让我们成为“抄书先生”了!
首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之所以有专家学者存在对文理分科的分歧,最大的问题其实存在于这些人身上。当他们一味的强调文理不分科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的同时,他们只是看到了和中国教育挂钩最直接的高中教育;大学是人生蜕变的舞台,而提供这个舞台的高中时期则被视为一个跳板,一个龙门,往往这两个方面纠结着“素质教育”使之长期困扰着中国教育。细细算来,从小学就开始的奥数班到初中的毕业考,再到高中的魔鬼训练,最后升级到大学的平淡生活,这4个环节是紧紧相扣的,脱离了任何一个环节讨论素质教育,这都是白费力的。记得高中政治哲学部分我们学习了下面的唯物辩证观点: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我们的专家学者没有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紧紧死扣高中文理分科来看待整个素质教育,这就是最大的问题。这个实例再次验证中国某些专家是名副其实的忽悠王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这也是中国教育不能很快出台解决方案的关键!
第二个问题,对于大学教育,在我没有进入大学校园之前我一直认为那里是“潜在专长者”的天堂,现在我依旧坚持这样的观点。大学乃至后面的研究生不正是对某一领域的学科感兴趣的人的集散地么?国外的教育模式注重的是实践这是众人皆知的,但如果紧紧凭借这样的教育模式就能培养出杰出的诺贝尔得奖者?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看待问题不能太过于绝对,同样政治哲学部分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可以告诫我们,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而次要方面则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我们的专家学者只是看到国外的素质教育和诺贝尔奖之间的必然联系,而忽略了其他综合因素的考虑,要追根溯源起码也得追到小学的奥数模式上吧?这样的主次不分,光拿文理分科来说事,使人难以信服!国民素质的提高也同样亦如此,不是我人文和自然学科精神都领会了,就能使自己的文化品位得到一个层次的提高,主要的是要提供这样良好的环境,不说直接影响,起码也要能耳濡目染吧?
第三个问题,西方教育重视实践,东方教育重视理论,这是历史问题和其他综合因素共同决定的。现在的事实是,在我国推举的素质教育就是对西方教育的生搬硬套,重理轻文,哼哼,这不能算是COPY到精华吧?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要求我们看待问题要从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借鉴别人的东西并不是不好,但是不从自己的根本理论上汲取他人经验,这样只会出现南辕北辙的反面效果!
看来看去,总的症结还是人的价值观的分歧。在人生的漫漫路上,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导向作用,我们决不能忽视它的存在,正因为它的重要性,我们就要学会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但可悲的是,长期纠结中国教育数年的顽疾竟然用高中政治哲学知识就能解决,真不知道在中国推崇的所谓的素质教育是怎么样的,起码从某些专家学者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略略看到一些影子。
中国教育,任道而重远,也恳请那些专家学者放过文理分科的无味讨论,因为中国教育的根结不存在于此,文理分科本无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