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恩师宋立民先生的书评《鸿飞已然计东西》

(2022-04-09 11:35:27)
标签:

苏东坡

一蓑烟雨任平生

游记

书评

宋立民

分类: 散文系列

恩师宋立民先生著作等身,博学广识。他在百忙之中,阅读了拙作,并为我写下了书评,发表在四月八日《金融时报》上。他说:多少年了,写了大把书评,大多是被逼无奈哈哈,只有你这一本是值得一说的。我知道,他是在鼓励我。

谢谢您,宋老师!

恩师宋立民先生的书评《鸿飞已然计东西》

鸿飞已然计东西

——读张君民《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生平游记》

写苏东坡容易,因为传主如鸿风飞,浑身皆诗;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随便抓住一点,即可点染成篇并吸引眼球。

写苏东坡不易,因为从“两脚踏中西文化”的散文大家林语堂,到如今的著名大学著名博导、各路“文化散文”写手,各种研读百花齐放,汗牛充栋;加上影视手机自媒体,全国“吃苏东坡饭”的估计不会少于六位数,无论如何折腾,“至今已觉不新鲜”。

然而,读完张君民《一蓑烟雨任平生·苏 东坡生平游记》,笔者仍然按捺不住议论的渴望。该书切入独特,写法新颖,持论精当,行文从容,进可以为学术著作,退已经是精妙随笔,以后再做苏东坡的电视专题,该书乃是极好的脚本。

框架:“诗与远方”浑然一体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说及文学创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四方友”早已经是定论。殊不知,“神游乎六合”的灵魂生活,也是重要的生活——《呼啸山庄》作者艾米丽·勃朗特一辈子足不出户,照样写出了千古绝唱。当然,既有上天入地的“壮游”,又有见微知著的敏感会更加出彩。而苏东坡就是这样的“打不死的吴琼花”,也因此而倍加受到传记圈的青眸。

自然,作传按照编年是“古已有之”,即便“别传”“外传”“评传”等,也多半是按照“年表”的顺序写开去。《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特色不在“按部就班”,一一道来,而在于它是一部“诗歌+点评”的随笔式的传记。时间的“经”仅仅是线索,而“诗歌”乃至“诗化”的“纬”,才是阐发与白描的着力点。

拿到该著作,笔者迫不及待地翻到第十八章“东坡先生留五年——谪贬黄州”那一段,一 则这是苏东坡一生的重头戏,二则笔者在黄州“文赤壁”住过一段,地理并不陌生。果然,作者用“寓居定慧院”“栖身林皋亭”“故人陈季常”“七夕纳朝云”“躬耕东坡的居士”“东坡筑雪堂”“黄州寒食帖”“一蓑烟雨任平生”“散咏东坡赤壁”“乔迁南堂”“苏东坡与张怀民”“依依黄州情”十二个“特写”,艺术地概括了苏轼五年的黄州生涯。赤壁三赋之外,又先后引用苏东坡《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自题金山画像》《子由自南都来三日而别》《梅花二首》《到黄州谢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海 棠》《次韵乐著作送酒》《迁居林皋亭》《东坡八首》等数十首诗作,使得文字诗意葱茏,余香满口。且文必己出,持论精当,例如对于前后二赤壁赋的总结:“前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赋则‘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玄妙的哲理,搭配优美的景色,字字如画,句句似诗,诗画合一,情景交融,在清风明月中,浸润着仙风道骨的味道。”颇有前人之“诗话”味道——全书33章345页,此章居然写了41页之多,可见黄州这个距离汴梁不远不近的“远方”在作者心目中的分量。

人生如寄,该书的着眼点,显然在于苏东坡从四川眉州到京都开封的“三出两进”、杭州、密州、湖州、黄州、登州、颍州、惠州、儋州的“南征北战”——有人统计过,苏东坡一生行程三万多公里,途中奔波近八年,占其有生之年的八分之一。该书把一个“永远在路 上”的“资深诗人兼记者”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让读者很容易悟到:原来,诗里诗外是同一个“远方”。原来,“远方”不必书写就是“诗的”。原来,有真诗人的地方都是“远方”——哪怕是近在咫尺。

语言:简洁隽永充分“留白”

尼采说:“用三件轶事可以勾画一个人的形象;我试着从每个体系中提取三件轶事而舍弃其余。”于是,从哲学之父泰勒斯,到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芝诺等古代哲学家,他仅仅写了7万字。笔者讲授鲁迅研究课程近四十年,引用最多的恰恰是王晓明先生那本最薄的《无法直面的人生》。

正相反,史料并未增加,而传记越写越长,书越出越厚,是时下传记文学的特点之一。也正因为如此,避免把人物传记写成“生平史料长编”是作家的水准,更是作家的使命。

读该书开篇至“兄弟二人站在秀丽的莲花山顶,北望绵延嵩岳,浩荡悠远;南瞰曲折汝水,宛若飘带;脚下两道徐徐而下的山梁,峰峦绵亘,状如列眉,青山绿水,春风沉醉,酷似家乡的 峨眉山”,笔者即刻想到了六朝小品文和明代 “公安派”。全书读罢,感到作者对于周氏兄弟简洁、隽永文风——即鲁迅说的“宁可将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速写材料拉成小说”。

该书留白的特点有二,一是前述的“诗话笔法”。二是人与地的“随叫随到”。前者是点睛式的点评,后者是老舍《茶馆》式的“临时 补一笔”的特色。前者如“长安晤刘敞”,先是借欧阳修语“自六经百世至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屠、老庄之说。无所不通”,点评刘“学识渊博,政绩卓然”。而后总结曰:“他们虽然一个老臣,一个新冠,一个年老,一个年轻,可志趣相投,相见甚欢,诗风也很相仿,直白易懂,旷达隽永,宛若两只飞鸿遨游天空。”而那些著名的掌故——如开封仁宗殿试、与妻子王弗的“青神县之缘”“乌台诗案”的“狱中寄子由”“寒食帖”之“伤心哭态”、广州“众妙堂”之梦境……无不言简意深、句句中的,个中显示的不仅是文字功底,更是文化素养。

当然 ,果真学富五车也无妨三纸无驴 —— 梁启超序蒋百里《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史》,挥笔写了六万多字,与蒋著篇幅不相上下,遂独立成篇为《清代学术概论》,传为佳话。可悲的是眼下传记的“膨化师”们,多半不是张著这般深潜史海,去伪取精,而是演绎“艺增”,东拼西凑。长此以往,还到哪里去寻“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的“干货”呢?

顺便说一句,就“纪实性”与“即时性”而言,诗词在传记中的“史料价值”,是不亚书信与日记的,而且其间的情感更为丰富而直接,故此,从诗词切入写人——“生平游记”正是“记游中人”,亦是传记体的一种“删繁就简” 的捷径。

背景:国学与行走中的苏东坡

该书认为:“雪泥鸿爪”四个字,不仅是文学意象,更是苏东坡一生的生命象征:年轻时是踏雪泥的“飞鸿”,中年是缥缈影的“孤鸿”,年迈是思念故土的“归鸿”。是故弟弟苏辙《祭亡兄端明文》里面的“涉世多艰,竟奚所为?如鸿风飞,流落四维”,真是对苏轼漂泊一生的最好注解。中国古代史上,元嘉、天宝、靖康三次历史性群体迁徙之外,个人徙移多为“流寓”即 游宦与贬谪。而“流寓文学”正是中国文学 史的重头戏之一。苏东坡嘉祐六年(1061 年)入京,熙宁四年(1071 年)请出为杭州通 判。后来虽“东山再起”回去过几年,但是直到1101年北归途中在常州逝世,大部分生命是在流寓当中度过的。是否可以这样说,苏东坡是继屈原之后最为重要的“行吟诗人”与流寓文人。概括苏东坡的一生,儒家的“性善”说、道家的“齐物”论、释家的“放下”观在其思想与诗词里水乳交融地融为一体——而这种融合是在“流寓”即“行走”中度过的、完成的。可以说,抓住了、稀释了、 说清了“在路上”——“一蓑烟雨任平生”实质上是“在路上”的诗化表述——三个字,就抓住了苏轼的“生命线”,就是触摸到了中国悲剧文人的“最高精神境界”。

作家史铁生解释自己那篇“边走边唱”的小说《命若琴弦》的主旨之际说:“无限的坦途与无限的绝路都只说明人要至死方休地行走,所有的行走加在一起便是生命之途,于是他无惧无悔不迷不怨认真于脚下,走得镇定流畅,心中倒没了绝路。这便是悟者的抉择,是在智性的尽头所必要的悟性补充。”——这段话无疑是张著的最好的注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什么力量能够束缚苏东坡行进的脚步?真正弘扬我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当从苏东坡入手,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行走文化”入手。这也是对于时下的“躺平文化”最好的回应。

总之,圣·勃夫说,写得最好的作家未必是写得最完整的作家,而是让人联想最多的写手。该书以“行矣临流重太息”为抓手,“撄”住了传主的内心世界,活画出有血有肉的苏东坡,让读者联想不绝。

唯一的遗憾是,书末若能够有一个类乎 “苏东坡屐痕处处”的“到处年表”——最好具体到月日,或者会更加有助于与著作内文互见。

此文杀青之际见到3月24日消息: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了关于印发《2022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的通知,组织制定了《2022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其中,由大有书局出版的《鲁迅家书》和《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生平游记》入选“2022年农家书屋文化类重点图书推荐目录”。“农家书屋”的著作一大要求就是“雅俗共赏”而妇孺咸宜,亦足见该书的“文化”品位与地位。

(宋立民简介:宋立民,河南商丘人。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1984年师从任舫秋先生研究鲁迅。后任商丘师院教授,兼任河南报业集团《大河报》主任编辑、主任记者。2002年起任湛江师院人文学院新闻系主任,教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