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法自然——二十一说刘熙载

(2017-05-16 15:11:36)
标签:

刘熙载

伯简

融斋

《古桐书屋六种》

《艺概》

分类: 书法系列

书法自然——二十一说刘熙载

 

  刘熙载,字伯简,号融斋,晚号寤崖子,江苏泰州人。道光时期进士,官至国子监司业、左春坊左中允、广东学政,晚年主讲上海龙门书院。是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语言学家、书法家,被誉为东方黑格尔。著有《古桐书屋六种》和《古桐书屋续刻三种》。他的文艺理论名著《艺概》,见于《古桐书屋六种》,其中书法理论《书概》就出于《艺概》,是书法理论的精华。他阐发前人已发之理,提出前人未发之蕴,鞭辟入理,让人信服。选取部分逐一介绍:

  一、每作一画必有中心,有外界

  每作一画,必有中心,有外界。中心出于主锋,外界出于副毫。锋要始、中、终俱实,毫要上下左右皆齐。

  意思是每写一画,必定会有中心,有边侧。中心产生于主锋,边侧则由副毫所形成。主锋要开始、中间、结束都着实,副毫要上下左右都齐平。

  笔锋和笔毫是毛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质毛笔必须具备的两个要素,笔锋为主,所以称主锋;笔毫为副,所以称为副毫。字的每一笔画,都是由主锋和副毫共同表现出来的。本段强调,每一笔一画,主锋都要自始至终保持中行,而副毫也要上下左右围绕周围。这样,笔画才有骨有肉。

  二、逆入、涩行、紧收,是行笔要法。

  逆入、涩行、紧收,是行笔要法。如作一横画,往往末大于本,中减于两头,其病坐不知此耳。竖、撇、捺亦然。

  意思是逆锋落笔、迟涩行笔、紧裹收笔,是运笔的重要方法。譬如写一横画,往往末端大于主体,中截不及两头,那毛病就出在不知道这诀窍。竖、撇、捺等笔画同样如此。

  前一段要求锋要始、中、终俱实。怎样才能做到俱实,而不至于出现末端大于主体,中截不及两头的问题呢?就是要逆锋落笔、迟涩行笔、裹锋收笔。

  三、书用中锋

  书用中锋,如师直为壮,不然,如师曲为老。兵家不欲自老其师,书家奈何异之?

  师直为壮师曲为老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是说军队士气盈盛就是健壮,军队士气低落就是老弱。

  本段把中锋用笔比做军事家用兵,可见,中锋用笔的重要性。

  四、笔锋无处不到,须用字诀。勒则锋右管左,努则锋下管上,皆是也。然亦只暗中机括如此,著相便非。

  意思是,要笔锋处处送到,需要用字诀。如写横画则笔锋右行时笔管偏向左侧,写竖画则笔锋下行时笔管向上侧,这些都是字诀。但也只是暗里掌握关键如此,如果拘泥形迹就不对了。

  这里强调要想锋势备全,就讲究一个字,但又强调的关键并不能拘泥于形迹。这些如果不经过刻苦的训练,就很难有此体会。

  五、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

  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辨按尤当于起笔处,辨提尤当于止笔处。”“书家于’‘两字,有相合而无相离。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二病。

  意思是大凡作书,要笔笔按下去,笔笔提起来。辨别字尤其要注意起笔的地方,辨别字应当在收笔处着眼。书法家认为,提、按两字,只有相互结合而没有相互背离的。因此用笔重的地方恰恰应当于按中提得起笔,用笔轻的地方,又恰恰需要于提中实实的按得下笔。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因提、按引起的堕和飘的弊病。

  这是用笔提、按的法则。作书时笔笔按下去,又要笔笔提起来。才按便提,才提便按,交替进行,两者紧密结合,分寸把握又恰到好处,这是非常微妙的感觉,绝非一日之功可以达到的。

  六、书有’‘二法。

  书有’‘二法:索靖之笔短意长,善也;陆柬之之节节加劲,善也。

  振,就是奋起、张扬;摄,指的是聚敛、收拢的意思。西晋书法家索靖善于收敛聚拢,所以笔短意长;唐代书法家陆柬之善于奋起飞扬,所以节节加劲

  是两种不同笔法,写出的字也各有特色,如果将其结合而用,也会另有千秋。

  七、行笔不论迟速,期于备法。

  行书不论迟速,期于备法。善书者虽速而法备,不善书者虽迟而法遗。然或遂贵速而贱迟则又误矣!

  是说行笔不管慢或快,一定要具备法度、讲究笔法。善于书法的人行笔快而法度严,不善于书法的人即使行笔慢而忘了法度,但如果因此便推崇快而看轻慢,这就又不对了。

  一句话,无论快慢,莫忘了笔法!

  八、何谓涩笔

  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涩法与战掣同一机窍,但战掣有形,强效转至成病,不若涩之隐,以神运耳。

  意思是说写书法人都听惯了涩笔的说法,但却总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掌握的技巧。只有笔刚要行进,好象有东西顶着不让行,但却又尽力与之抗争着努力行进,这样不求涩而自然涩了。这种涩法与审慎地用力推进战掣机关诀窍一样,但战掣在外形上看得出来,如果刻意模仿反而会形成弊病,不如隐没涩法痕迹,只是心中掌握罢了。

  这里作者对汉代书家蔡邕关于涩势的论述提出了不同意见。蔡邕在《九势》里说: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就是象审慎地用力推进战掣的机关一样。刘熙载认为,涩笔只是隐以神运,用了但不留痕迹。不象现代有些书家一样,故意颤抖、波动,其实这是弊病,不足道也。不如想象其像逆水行舟一样,隐以神运,不留痕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