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老子学用兵——道德经之议兵篇
(2016-04-05 11:40:43)
标签:
大军过后必有凶年物壮则老 |
分类: 老子系列 |
跟着老子学用兵
——道德经之议兵篇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外交手段失灵后的产物,是破坏力极强的极端方式。其表现形式无非是三种情况:一是侵略与反侵略国与国的战争,一种是反叛与平叛的窝里斗的战争,还有一种就是前两者相互交错的战争,国内各派别代表着不同国家的利益,形势更加复杂,局面更加难以收拾。近代以来的战争多是最后一种情况。
《道德经》中关于战争的文字很多,如“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大军过后必有凶年”、“哀兵必胜”等等。但具体谈用兵的有四个章节(第三十、三十一、六十八、六十九章),基本阐述了老子的用兵思想。
首先,老子坚决反对侵略战争。“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是说侵略是有报应的,必然遭到被侵略者的坚决回击。而且被侵略者深受压迫,痛苦不堪,“哀兵必胜”,侵略者的失败是注定的。所以,老子主张“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其次,老子虽支持正义的自卫战争,但强调用兵要有度。当遭受侵略的时候,不得已的还击还是要有的,但要适可而止,“恬淡为上”,御敌于国门之外即可。而且要“胜而不美”,不要炫耀武力。因为战争会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受伤的还是普通老百姓,消耗的还是自身的国力。
第三,老子要求战争要讲究用兵的技巧。他要求不炫耀武力,不逞一时怒气,善于用人,“以奇用兵”,以最小的付出,取得最大的胜利。
老子反对侵略战争,即便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战争,也要恬淡为上,并提出了对战争的思考,以求后人不要迷失在武力的杀伐中。希望人们要效法天道,回归自然,以求无为而治,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但回望历史,老子的用兵思想只是一个理想而已,人类之间的争斗几乎愈演愈烈,在利益争夺的无限争斗中,多少百姓的哭声都淹没在战火的轰鸣之中。
议兵篇(一)
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意思是:用天道辅佐君王的人,不靠军队逞强于天下,这样的事容易得到报应。军队所到之处,荆棘丛生。大战之后,必有灾荒之年。善于用兵的人只求取得胜利罢了,不敢凭武力去称霸。胜利了不自大,胜利了炫耀,胜利出于不得已,胜利了不逞强。事物发展到盛壮就会衰老,这就不符合道了。不符合道就会提早消亡。
对于战争,老子是有切身感受的,因为他一生中几乎一半的时间是在行伍之中度过的。据说,周宣王继位之后,老子就开始服兵役,在戎马倥偬、鞍马劳顿中度过了43年的岁月,直到宣王任命他为“历人”,他才脱掉戎装,从事图书馆的编修工作。
他亲历过无数次的战争,知道“师之所处,荆棘生焉”的荒凉,知道“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的残酷,更知道“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罪孽。因此,他不希望君王们靠穷兵赎武来逞强天下,不能轻易动用军队进行杀伐,以达到实现自己欲望的目的,即便是迫不得已的自卫的正义之战,也只能“有果而已”。老子并不是害怕战争,而是希望战争达到目的即可,切不可以战逞强,以强凌弱,凭武力去称霸。通俗点就是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决不逞霸”,“没有事不惹事,事真来了,也不怕事”,这些思想经过千百年来无数次的验证,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是我们立国、为人、处事的传统和灵魂所在,成为了中华民族长期屹立于世界的宝贵经验。
反观历史上西方的古埃及、古罗马,东方的匈奴、蒙古,它们文化上表现出现的就是“力量”、“武力”、“王权”、“掠夺”,结果呢?在无数的不知停止的掠夺杀伐之中,它们大都泯灭在历史浓浓的战火硝烟里,只有我中华民族无论经历如何的沧海桑田,依然岿然不动于世界的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