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老子看时弊——道德经之砭时篇
(2016-03-09 16:32:41)
标签:
针砭时弊二十四孝天下为公 |
分类: 老子系列 |
跟着老子看时弊——道德经之砭时篇
针砭时弊(语出《后汉书》)。针者,以针刺也;砭者,以石刮也。指用针刺、砭刮治病。指像医病一样指出、发现时代社会所存在的问题。针砭时弊的目的,就是要反映民间疾苦,鞭挞社会丑恶,弘扬人间正气,揭示社会问题的根源。这是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中国文人的风骨。这种风骨从早期的《诗经》、老子,到现当代的鲁迅、柏杨等等,为历代中国文人志士所保持和发扬,成为了中国文人特有的风骨,为历代中国社会所崇尚。
在纷纷扰扰的春秋战国时期,老子亲历社会的混乱和黑暗,深谙统治者的腐朽和百姓的痛苦,他用锐利的眼光审视着社会现实,通过冷静的思考,痛斥了黑暗的现实,指出了问题的根源,呼吁后世的统治者要秉持大道而行,无为而治,为天下苍生谋福祉。
砭时篇(一)
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意思是:大道废弃了,才会提倡仁义;智谋出现了,才会产生伪诈;六亲不和睦,才会有孝子慈父;国家混乱了,才会有忠臣。
本章老子指出了社会的混乱和病态,并深刻揭示出这是大道废弃而直接导致的结果。
老子认为,最优秀的统治者是顺应天道,无为而治的统治者,就像“大学”中所描写的那样:“呜呼!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意思是:啊!前代的君王真是使人难忘啊!君子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人,一般平民百姓也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虽然前代的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还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的君王逐渐不再顺应大道,而是背离大道,舍本逐末。就像在前面章节里所说的那样:一是崇尚贤能,使百姓争夺;二是珍贵金玉难得之货,使百姓暗起盗心;三是炫耀贪欲的事物,使百姓思想惑乱:四是纵马驰骋围猎使人内心狂野。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穷奢权欲,纵情声色,道德沦丧,使得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这个时候,才开始提倡仁义,以维持统治者的统治地位。看来,仁义是大道废弃之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东西。
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并不是老子反对智慧本身。而是反对伴随着智慧而出现的虚伪、狡诈和欺骗。因为它导致了人与人之间为了争名夺利而进行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正是这些使得国家政治昏乱,家庭六亲不和,这就是为什么社会渴望有忠臣救国,以实现国泰民安;百姓渴望有孝子事亲,以实现家庭和睦的主要原因。
“家贫出孝子,国难显忠臣。”背离大道或者偏离大道,是导致家贫和国难的最核心的原因。孝子和忠臣的出现,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能暂时延缓体制崩溃的时间。从古至今,你看到过永远兴盛不衰的家庭吗?当然,也不会有永不更替的朝代。
国学家陈柱说得好:“太平盛世,安有忠臣?安乐之家,岂有孝子?然则睹忠臣之可贵,必国之昏乱矣;睹孝子之可贵,必其家有不和矣。然则知仁义之可贵,则天下必不仁义者矣;是犹鱼知水之可贵,则必已有失水之患者矣!”
如果世上真有秉守大道的明君、贤君,就无所谓忠臣和孝子了。人臣父子各自有道,秉道而行,此谓天道,不是王道。天道废了,王道才得以生存!天道为公,王道为私,以私为国,必然是家天下。家天下里的忠臣、奸臣,忠的是谁,奸的又是谁呢?因此,孙中山先生曾提出“天下为公”。
封建社会形成的伦理纲常,就是在天下为私的环境里产生的,用来教化臣子和百姓,以求忠臣护国,孝子齐家,以维护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历史上的忠臣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得以施展才华而救国的;一种则是因不被使用而亡国的。前一种,周有姜尚、周公旦,汉有张良、萧何,三国有诸葛亮,唐有魏征,宋有包拯,明有于谦、海瑞,清有曾国藩、林则徐。后一种,商有比干,周有屈原、伍子胥,宋有文天祥、明有袁蔡焕等等。他们都是受命于危难时刻,却因是否能够得到信任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历史上的孝子,大都是在非常困难的境遇里产生的。以《二十四孝》为例,虞舜的孝,是因为对父母和弟弟的迫害而不怨恨,仍恭敬事亲而显示出来的;老莱子的孝,是因为他已经七八十岁了,该到了被人孝敬的年龄了,还娱乐母亲;周郯的孝,是因为他冒着生命的危险入鹿群取鹿乳为给双亲治病;子路的孝,是因家里太过贫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