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考作文试卷分析
(2017-01-04 09:12:49)
一、对中考作文试题的分析
其一,便于考生表达。每位考生有话可说。
“陪伴”的话题、内容,可取材于家庭、学校及社会。(角度)可以是陪伴别人,也可以是被别人陪伴;这种陪伴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对象)可以写人,还可以写物(文学或文学名著中人物对“我”的陪伴)。就文体来说,可写成记叙文(如果写记叙文或故事,脑海中要问这样几个问题:谁陪伴谁?为什么要陪伴?怎样陪伴?感受如何?);也可以对“陪伴”发表看法,写成议论文。比如:如今家长在孩子成长中不肯放手,一味陪伴,造成孩子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针对这一社会弊端可以发表议论,引发人们的反思感悟。
其二,体现了作文考查的内容生活化和具体化。
该文题贴近考生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考生有真实生活体验与感受,便于捕捉生活中的具体细节,有利于真情实感的表达,可避免考生胡编乱造,无病呻吟。比如:有的考生写了“爷爷对我的陪伴”“爸爸妈妈的陪伴”“同学的陪伴”。
二、本次作文的情况:
总体来讲:此次作文存在的优点有以下四项:
1.从选材角度看,基本没有“文不对题”的现象
2.大部分文章思路清晰,结构较为完整
3.很多考生的作文能够写作自然的过渡语句
4.写议论文的,也能够恰当运用论据来论证论点
突出问题:
1.选材过于集中,思维触角不够宽广。
例: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同学的陪伴”的考生很多。
2.记叙文叙述不细致,没有动人细节,缺少感人之处。
三、作文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会审题
以“陪伴”为例来讲。
《陪伴》这类“具体词语类”题目审题技巧:
前后都加语素:奶奶在我哭着、闹着而爸爸妈妈又没空陪我的情况下----陪伴----我去捞鱼,使我感受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在词语类题目前后同时添加若干语素,而且越具体越好。这样,题目就演化成了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写作材料,从中我们可以选择最符合题意、最能感动自己的材料来写作。也就是说,审题、选材、立意三位一体完成,题目就化大为小了,再不会出现偏离题意的现象。
2.让记叙文流淌真情实感
例下面这篇文章:
饭后,母亲盛了一碗腊八粥走到我面前,我接过碗喝了一口,母亲拿起我的书包就陪我出了门。
下雪了,母亲怕我受凉,又回屋里拿出一把伞,遮在了我的头顶上。我望着母亲,心里感到很温暖。
(评:此文平铺直叙,不生动、不感人。)
针对第一段,加入细致的描写
【原作第一段】饭后,母亲盛了一碗腊八粥走到我面前,我接过碗喝了一口,母亲拿起我的书包就陪我出了门。
【修改后】饭后,母亲走进厨房,去盛腊八粥,她端了一碗走到已经拿起书包要去上学的我面前,抬起头,微笑着看着我的眼,仿佛在说“喝口吧,天冷,驱驱寒气”。我放下书包,会意地接过碗喝了一口,母亲满足地拿起我的书包陪我出了门。
(评:加入的细致描写后,让读者感到作者观察得仔细,体会得细腻深刻,形象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把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生动细致地表现出来,耐人品味。)
【原作第二段】下雪了,母亲怕我受凉,又回屋里拿出一把伞,遮在了我的头顶上。我望着母亲,心里感到很温暖。
【修改后】雪花悠悠地降下来,停在我的发梢上,粘在我的鼻尖上,凉凉的。母亲忽然意识到了什么,转身,急走,推开房门,从门后拿出一把伞,在我惊讶的瞬间,这把伞已经被母亲撑开,遮住了我头顶上的那一片天。我停下,转过身,接过伞,在与母亲对视的那一刹那,我被温暖包围。我知道,在我大步向前的时候,母亲温柔的目光会像深邃的湖,浸过千年岁月久久地沉淀成柔和的凝视。
(评:下雪的情景及雪落身上时“我”的感受,母亲和“我”的细致动作描写,及本段结尾恰当的比喻句都增强了文章的感人力量。)
【原作结尾】母亲,但愿你永远陪伴着我。
【修改后】我心中那块最柔软的地方就像被轻轻揉过的软纸,留下一片片细小的褶皱。母亲,但愿你永远陪伴着我。
(评:结尾恰当运用比喻句,是抽象的母爱更形象、具体、可感。)
小结:抓住动情点,精心打造细节的方法:
(1)细化动作
(2)运用修辞
(3)运用想象联想
(4)运用修饰语
3. 力求选材宽广,视角独特。
洞察社会热点,反映社会实际,选材时,可以想一想:农民工外出打工,老人与孩子谁来陪伴;中国进入老龄化,谁来陪伴颗颗孤独的心;灾区重建,失去父母的孩童如何获得爱的陪伴;环境净化没有鸟儿的陪伴,自然能否和谐……以这一个个真实存在的现象作为写作的素材,会使文章具有信度、力度、新度,这种写时事材料的考场作文,自然会给人新鲜感。作文在客观描述、合理想象之中如能饱含真情实感,则为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