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聊斋志异”——《怪谈》
(2009-01-09 20:47:30)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丛林夜火——阅读童书 |
日本的“聊斋志异”——《怪谈》
好的书,总是会令人反复阅之,每读一次就有着不同的收获,而且哪怕是仅仅只是浅览一次,也是会留下深刻印象,令你久久无法释怀,在不期然间蓦然上心头,而《怪谈》于我就是其中之一。
《怪谈》出版于1904年,由旅居日本的英国人小泉八云根据自己在日本所听闻的民间故事所再创作的39个神怪故事。该书自出版后,不但受到光大读者的欢迎,而且日本的文学和演艺界也对该书倍加推崇,里面的故事也多次搬上银幕。因为《怪谈》中的神怪故事和中国的《聊斋志异》有诸多相似之处,又有人誉之为“中国的《聊斋志异》”,而小泉八云这位英国人也因此被视为日本怪谈文学的鼻祖。
的确,在内容上,《怪谈》和《聊斋志异》一样,有鬼怪穿行其间,有妖魅在深夜中浅笑,有精魔出入,有生魂飘荡,他们和人、和现实的社会有着诸般这样或那样的纠缠。不过,虽然穿行在两本书中的“人物”的身份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其个性的差异却是很大的。在蒲松龄先生的笔下,无论是妖魅精怪大都是温暖的,非但温暖,而且还是美丽着的,有着高洁的性情、品行或是情操,因而即使知道他们是异类也不会感到可怖,反而会生出“要是我也能遇着就好了”的念头。但是,《怪谈》中的精怪妖魅却甚少良善之辈,大都是真正令人心生恐怖者。
如果说,蒲松龄通过《聊斋志异》中的鬼怪妖魅,传递出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人格的追求。那么,《怪谈》则更多地反应出不同个体的怨恨、愤忿、执念等等,里面可窥见缕缕佛教中“因果报应”的影子,也有对人之劣根性的反思。比如,《雪女》是关于“承诺”,《黑发》是关于“抛弃”,《无耳芳》是关于幽魂的“执念”……还有一篇是关于“生魂”的嫉妒和怨憎的,可惜现在一时无法忆起名字。可以说,在《聊斋志异》的鬼怪世界里,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美丽的异域,而《怪谈》则更多的是用鬼怪彰显出人的内心,并且在该书中无一不反映出日本民族既绚烂又阴暗的矛盾审美观以及对消逝过往的无比留恋啊。
在《怪谈》的故事中,我最喜的是《狸精》。故事很简单,讲述一个商人在晚上遇到一个哭泣的女人,于是关切上前询问,结果女人将脸一抹,脸上鼻子、眼睛便什么也没有了。商人吓得魂飞魄散,慌张中见着一个卖宵夜的摊子,急忙告知老板刚才自己的所遇,没想到老板也将手往脸上一抹,问商人:“你看到的女人,是不是这样?”紧接着,商人看见老板的脸光溜溜的,什么也没有了。《狸精》全文翻译过来也仅仅一千字左右,但就在这短短的一千字中悬念、恐怖、幽默等元素集于一体,让你行走于黑夜中,经历了猜测、怀疑和惊吓后,蓦地看见那灯光闪烁的卖宵夜的小摊,你以为自己有了安全的保障,可没想到那只不过是另外一只狸精,或者说狸精再次戏弄了你。在短短一千字中,让你的心忽而紧张、忽而感到害怕,忽而又在惊吓之余,感到好笑和好玩。在这种玩味中,你便会窥出狸猫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了解到动画大师宫崎骏的《百变狸猫》中的一些灵感来源于何处了——那就是这篇《狸精》呀。
对于《怪谈》是否属于儿童文学,我是不知道答案的,但我仍在此评述,是我认为这部书实实是了解东方鬼怪故事的一个窗口,尤其是了解日本鬼怪文化的一个很好的载体。而且,行走在这部书中,你会不时窥见中国古代某些鬼怪故事的影子,并因此窥探出文化背景对主题的影响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