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赫尔巴特

(2006-11-16 19:55:44)
分类: 享受考试之2:教师证考试
赫尔巴特赫尔巴特(1776——1841)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曾任哥庭根大学、海得尔堡大学教授,主持哥尼斯堡大学哲学讲座。他认为人类道德的基础是五种不变的观念:内在自由、完善、善意、法权和正义;观念是最根本的要素。赫尔巴特即以这种伦理学和心理学观点为基础建立了他的教育学体系。他提出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完美德性”的人;强调运用严峻方法管理儿童,以建立秩序和纪律;他提出“教学的教育性”的概念,要求通过教学发展多方面的兴趣;根据他所理解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同这四个阶段相应的心理状况是“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后来被他的门徒发展成为“五段教学法”。主要著作有《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等。
  慈母铺路
  1776年5月4日,赫尔巴特生于德国奥尔登堡。父亲身为法官,曾当选为地方议会议员,在当地威望较高;母亲弗劳·赫尔巴特,聪颖贤慧,智力超人,善于思考,富有理想,她对赫尔巴特的成长影响很大。
  小赫尔巴特本来身体强壮,天真,活泼,但在5岁时身遭不幸。一天,母亲打算给小赫尔巴特洗澡,她把开水倒入浴盆后,就去打凉水;忽然,听到了一声惨叫,她情知不妙,马上跑回来看个究竟,天啦!小赫尔巴特在浴盆中痛苦地挣扎着,声嘶力竭地哭喊着,这情景差点使弗劳晕了过去;她赶忙把儿子从浴盆中捞起来。小赫尔巴特已不省人事.身体大面积烫伤,弗劳立刻求医治疗。小赫尔巴特虽然幸免于死,但从此体质羸弱,性格变态,和从前判若两人。在他身上再也看不到往日的天真、活泼了;却只能看到胆小、怯懦和自卑。母亲的心都要碎了,她痛苦欲绝,引咎自责。
  母亲弗劳为了医治儿子的心灵创伤,矫正他的变态性格,她以忘我的牺牲精神和非凡的母爱,把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儿子。她循循善诱,启发引导,使赫尔巴特顺利地走完了幼年的旅途。
  弗劳既是赫尔巴特的母亲,也是他的启蒙老师,同时,她也是他踏上人生旅途的向导,给他的成才之路指明了方向。
  弗劳虽属女性,但才思过人,富有理想和抱负;她审时度势,鉴于儿子体弱的实际,不让他和同龄人一样入校学习,而是把他留在家里,施以良好的家庭教育。她的数学、国语和音乐基础雄厚,在家庭和谐的气氛中,对赫尔巴特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早期教育,使他心灵上的创伤逐步愈合,性格也恢复了正常。
  弗劳为了满足赫尔巴特的求知欲望,不惜重金,为他聘请了几位家庭教师。每位家庭教师上课时,她都到场和儿子一起听课,以便丰富自己的知识,回答儿子课后提出的各种问题。其中有位教师名叫于尔岑,他是沃尔夫学派的哲学家,知识渊博、经验丰富。在他的教育下,使赫尔巴特在语言、逻辑、哲学等方面得益非浅,特别在教育学和有理学方面给赫尔巴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相信教育的唯一目的是培养“思想的清晰、明确与连续性”。所有这些使赫尔巴特对哲学和教育学萌发了浓厚的兴趣。
  弗劳陪儿子上了耶拿大学。她为了帮助儿子刻苦学习,广结名士。她陪儿子一起听课的精神,感动了当时著名诗人席勒等人。不久,席勒与弗劳建立了纯洁的友谊,赫尔巴特和席勒也成了密友。
  母亲弗劳为了儿子不辞艰辛,为子铺路,陪子听课,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性格和奉献精神。象这样伟大而富有个性的母亲,在当时实在少见。1802年,赫尔巴特获得了博士学位,而母亲却耗尽了心血,与世长辞。
  崭露才华
  赫尔巴特在母亲的教导和努力下,受到了严格的早期教育。他兴趣广泛,悟性甚高,对音乐有特殊爱好,能独自谱曲,会弹钢琴,也会拉小提琴,11岁时就登台演奏钢琴曲,获得了成功,被誉为“神童”。
  1788年,12岁的赫尔巴特在奥尔登堡拉丁语学校(该校于1792年改为文科中学)二年级学习,于1794年毕业。在这期间,他勤奋好学,意志顽强,成绩极为优秀,表现出惊人的智慧。14岁时,就发表了《论人类自由的学说》一文;17岁时作了题为《略论一个国家中道德兴衰的普遍原因》的讲演,分析透彻,说服力强,受到了一致好评,因而,该文被当地一家杂志所刊用;在毕业时,他用拉丁文作了演讲,对西塞罗与康德的至善观念与实践哲学原理作了分析比较、深受赞许。
  赫尔巴特知识广泛。善于独立思考。在中学时,初露才华,为师生所叹服。学校在他的毕业评语中写道:“在毕业生中,如同在他所有的同学中的那样,赫尔巴特始终以守秩序、有良好的操行、学习用功和顽强著称,并用通过孜孜不倦的勤奋学习,使他自己出色的天赋得到了发展和训练。”
  求学耶拿
  1794年10月,赫尔巴特进入耶拿大学学习法律。然而,他在当时德国“哲学中心”的耶拿大学里,对法律不感兴趣,却完全被哲学所吸引(这也是他母亲的愿望)。他入学的那一年,著名哲学家费希特开始在此任哲学教授。赫尔巴特不久就成了费希特的得意门生;他非常感激这位导师的教诲,认为没有费希特,他将在哲学方面一事无成。但是,在哲学思想观点上,他却渐渐成了费希特哲学的批判者,并最终与费希特分道扬镳,走上了自己独立的哲学道路。
  在耶拿大学,赫尔巴特为了增长才干和深入社会生活,加入了“自由协会”,撰写文章,并和其他会员讨论法国革命、康德和费希特哲学,以及当代德国新诗,特别是席勒和歌德的诗作;有时还探讨一些现实的政治问题。赫尔巴特独具慧眼,洞察世务,曾发表了6篇较有影响的论文,认为每个人应树立公民意识,而公民意识主要表现在行动上,这种行动可以是政治活动,也可以是教育活动,而教育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赫尔巴特在上大学时,就已经从哲学、心理学的高度开始探讨教育问题,开始注意教育对社会和公民的作用问题。这对他后来从事教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初任家教
  1797年初,赫尔巴特还未修完大学课程,就决定应瑞士一位贵族的邀请,担任家庭教师。这一举动的原因有四个方面:其一,采纳母亲建议,象康德、费希特、黑格尔一样,先做家庭教师,后做学问;其二,以教书来获得实践经验,巩固所学知识;其三,自觉思想尚未成熟,不足以取得博士学位;其四,为主攻哲学,寻找可靠的经济来源。
  这位瑞土贵族名叫施泰格尔,身为因特拉骨的地方长官。他有7个孩子。其中3个孩子的年龄分别是8岁,10岁和14岁。赫尔巴特就负责这3个孩子的教育和教学。他初为人师,以身作则,教导有方,要求严格,每月向主人交书面报告,介绍三个孩子的进步和现实表现;施泰格尔深感满意,十分赏识赫尔巴特的才华。赫尔巴特善于总结,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实践告诉他,教育必须建立在坚定的哲学基础上,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以及纪律教育必须从哲学中寻求答案。他断言,任何有价值的教学都应当是科学的;学问来自于艰苦的工作,而不是“轻松的教育”。
  1799年,赫尔巴特利用工作之余(当时仍是家庭教师),去瑞士的布格多夫城拜访已负盛名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他通过听课、交谈和参观,为裴氏学校的儿童能掌握丰富的知识而惊叹。他与裴斯泰洛齐虽然个性与才智截然不同,却建立了忘年之交。赫尔巴特常常去布格多夫看望53岁的裴斯泰洛齐,切磋教学艺术;他始终尊敬这位名师,从未停止分析在布格多夫得到的体验。这对他形成一套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无疑产生了重大影响。
  赫尔巴特后来成了第一个在德国用文字传播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的人。他在1802年发表《论裴斯泰洛齐的新作(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和《裴斯泰洛齐的直观教学ABC》,形象生动地、富有启发性地介绍了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主张,在德国教育界曾产生了轰动。
  跻身名流
  1800年,瑞士的贵族统治土崩瓦解,法国式的共和国随之诞生。施泰格尔作为瑞士很有影响的贵族受到了很大的打击,赫尔巴特的家庭教育工作因此中断,他回到了奥尔登堡。
  赫尔巴特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一度极为沮丧。突然有一天,他的一位密友、不来梅的议员施密特来信邀请他前往不来构。在这里,他又有机会研究哲学,同时,担任一所教堂学校的数学教学工作,并给三位贵妇人上课。
  这时,赫尔巴特的思想渐趋成熟,受到了不来梅有关方面的注意。他被邀请对文科中学提出改革建议,并在学术团体“博物馆”作教育学演讲。他利用自己获得的教学经验,结合他的哲学研究,试图从哲学上说明教育目的,首次在当时声望很高的学术杂志《格庭根学术指南》上发表论文,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1802年,赫尔巴特移居格廷根,经过不懈的努力,通过了博士学位考试,稍后又获得了“教授备选资格”,开始了他的大学教学生涯。他涉猎广泛,思想新颖,教学极受欢迎,学术水平受人赞许,影响越来越大。
  1805年,海德堡大学慕名发来请帖,请赫尔巴特担任该校的教授一职。可他舍不得格廷根的学术环境,谢绝了这一诱人的邀请,宁肯在格廷根担任副教授,也不愿中断对哲学和教育学的深入探讨。
  赫尔巴特以自己的智慧、勤学和独特见解,终于跻身于名流之列,开始形成独立的思想和主张。
  巨著问世
  1806年,赫尔巴特的教育巨著《普通教育学》发表问世。他以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系统地论述了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道德性格的力量。这主要体现在五个观念上,即“自由”的观念、“完善”的观念、“善意”的观念、“正义”的观念和“公平”的观念。他把实现这种教育目的手段分为三种:管理、教育性教学相训育。
  管理的目的在于对儿童进行外部的领导,维持教学和教育的秩序,为给实施教学与教育创造条件,赫尔巴特写道:“这种管理并非要在儿童心灵中达到任何目的,而仅仅是创造一种守秩序的精神。”他强调指出:“如果不坚强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普通教育学》第21至22页)他分析了儿童的心理特点,说明了为什么要首先进行管理的原因,同时,也指出了管理的关键所在。他认为,教育者应在儿童心目中树立权威形象,受到他们的爱戴。树立权威的核心在于卓越的智慧;而受到爱戴的根本在于教育者自己要爱儿童,与他们保持亲密的人际关系。
  赫尔巴特指出,教育性教学的条件是注意与统觉,在教学中必须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同时必须让学生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掌握新的观念,运用叙述教学法、分析教学法和综合教学法,使学生通过专心达到“明了”与“联想”,通过审思达到“系统”,和“方法”,这就是著名的“四段教学法”。“明了”指教师讲述新教材,将新概念分析出来深入研究;“联想”指通过师生活动将新旧观念联系起来;“系统”指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结论和规则;“方法”指通过练习,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新的场合。
  教育的第三个手段就是训育。赫尔巴特认为,训育是一种持续的诱导工作,它通过交际、榜样、启发,使儿童的品德得到陶冶,“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学讲授纲要》第5页)
  《普通教育学》的价值就在于它第一次从人的认识规律出发,以心理学为基础,提出了完整的、严密的教育、教学理论,完成了教育史上的一场变革。因此,它被视为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德国杰出的教育史家鲍尔生指出:“在很长的时期里,人们便把‘赫尔巴特理论’和‘科学教育理论’作为同义词。”
  独树一帜
  赫尔巴特的伟大贡献,不仅仅局限于对教育理论的严密构思和系统论证上,而且在心理学上他也有独到见解。有些观点被现代心理学所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专门的学科体系。
  赫尔巴特“完全摒弃官能(康德概念)的概念,”在心理学史上“帮助摧毁了直到那时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心能心理学。”他十分强调的“统觉论”就是从心理学的研究中得出的结论。他认为,“统觉”在心理学上,是指由当前的事物引起的心理活动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联系与融合,从而更明显地显示事物意义的现象。认为统觉的作用就是利用已有的观念吸收新的观念并构成统觉团(观念统系)。统觉团越丰富、越系统化,就越能吸收新知识。
  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了关于意识与无意识的“阈限”学说,第一次发明了“下意识”这一概念。他认为人的观念聚集起来,形成观念群,其中一部分观念由于其力量和强度较高而被抑制,沉降于“意识阈限”以下,这就是“下意识”。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了一些著名的观点和概念,如;情感、愿望、意志、记忆、回忆、遗忘、重现、注意、思维等。
  赫尔巴特认为人的兴趣是多方面的,而且特别强调兴趣和活动的关系。他对兴趣的种类划分独具匠心。他把兴趣分成六种,即经验的、思辨的、审美的、同情的、社会的和宗教的等。前三种被归为一类叫“自然”或“知识”的兴趣;后三种被归为另一类,称为“历史”或“同情”的兴趣。
  赫尔巴特主张对心理现象作定量分析,第一次把数学应用到心理学研究中,为实验心理学的形成开辟了道路。
  赫尔巴特在心理学上独树一帜,多有建树,因此他受到心理学界的高度评价。人们认为他“在心理学中的永恒地位在于他对心理机能进行数学分析的贯彻到底,那是后来受到韦贝尔、费希纳并且再往后又受到艾宾浩斯……的称颂的;这种永恒地位在于他在统觉概念中形成的关于注意和整合作用的见解;在于他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实验和定量研究领域的坚决努力。”
  如愿以偿
  1808年,赫尔巴特已经成为德国的知名人士。但是,他在格廷根的处境并不乐观。正在这时,柯尼斯堡大学发来了聘书,请求他继任康德的哲学教席职务。他非常激动,因为这是他多年梦寐以求的愿望。他欣然应聘,于1809年迁居柯尼斯堡,担任了这一荣耀的职务。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能有此机会获得那个教席,乃是意想不到的荣幸,我在少年时代学习柯尼斯堡哲人的著作时,已常常在充满敬仰的梦中渴望这一教席了。”他继任这一教席后,讲学颇受欢迎。他在演讲时,座无虚席,挤得几乎无立足之地,不少学生在上课前就排队等候。他真成了“康德第二”了。
  赫尔巴特在讲课之余,投身教学实践。他创办了教学论研究所、教育研究所和师范研究班,还创立了师范附属实验学校,按照他的理论培训教师,并且注重教育实践,引导学习者进行实习。这一举动受到了当局的高度重视,因而,他被聘为柯尼斯堡“公共教育学术团”委员,专门负责高级中学见习教师以及文科中学毕业生成绩的审批等工作,同时,还负责审核教科书和教学计划,后来担任了该机构的主席,并于1829年被任命为教育委员。
  这一时期(1808——1833)是赫尔巴特学术生涯的高峰时期,也是他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的重要时期。先继任康德教席,后兼任教育委员,他为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尽了最大的努力。
  奇特性格
  赫尔巴特的性格,就像他的理论一样与众不同。
  赫尔巴特是位哲学家,思想深邃,富有超人的智慧,但却没有与人争辩的习惯。当有人谈起与他似乎相当重要的一些思想时,他兴趣强烈,表现活跃,口若悬河;但一旦周围的人陷入争吵不休的“灵感”之中,他却沉默寡言,或抽身退出,从不强人所难。
  赫尔巴特是位学者,具有学者的风度和气质,含蓄而冷静,严肃而自信,但有时非常谦虚,有时却令人望而却步。他学识渊博,拉丁语非常流利,对希腊诗人、贤者、哲学家和剧作家无所不知,可称,是位“学者的学者”,但他从不为人所爱。
  赫尔巴特善于总结和发展前人的经验,但从不墨守成规;他虽然待人谦和,但却表现不出同情心,他怕同情心会影响自己思想的严密性、逻辑性和精确性,因而把它深藏在心底。
  赫尔巴特的确是位令人难以捉摸的“怪人”。
  芳名永存
  赫尔巴特于1841年8月11日突患中风,昏迷不醒,经抢救无效,于8月11日逝世。8月16日,他的亲属、朋友和学生把他安葬在老式的阿尔巴尼教堂公墓,在墓碑上镌刻着这样的墓志铭:
  探求神圣深湛的真理,
  甘于为人类幸福奋斗,
  是他生活的鸪的。
  此刻,他的自由的灵魂,
  充满光明,飞向上帝,
  此地,安息着他的躯体。
  多数伟人,在他们在世时,好象并不怎么令人钦佩;但当他们去世以后,他们的伟大之处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伟人的称呼往往是他们的后代给的,他们的荣誉往往是迟到的,与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完全合拍。赫尔巴特也是如此。
  赫尔巴特的教育、教学思想并未引起当时人们的注意和重视,为此他曾哀叹道:“我那可怜的教育学没能喊出它的声音来。”
  到了1856年,澳大利亚的沃尔克曼出版了一本论赫尔巴特主义的教科书,对赫尔巴特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历史做了全面的回顾,并评价了他的有关著作。1868年,齐勒尔创办了“科学教育学会”,宣传赫尔巴特理论,使他的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从1889年开始,美国掀起了赫尔巴特研究的热潮,形成了“赫尔巴特运动”。1892年美国成立了赫尔巴特俱乐部;1895年成立了全国赫尔巴特教育科学研究学会,从此,“赫尔巴特主义”一词也相继出现。
  这样,赫尔巴特成了全世界公认的教育名人。他提出的著名的四段教学法,是教学论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形成了传统教学法的理论体系,影响极大,传播极广。
  从19世纪中叶以来,很少有几位教育家像赫尔巴特那样,对学校教育实践有如此直接、如此广泛、如此巨大、如此久远的影响,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教育史册上,他占有光辉的一页。
  赫尔巴特虽然去世了,但芳名永存,思想永存。(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