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喀喇沁旗文化建设浅见
(2022-05-21 09:04:17)
标签:
文化情感佛学历史 |
——在“喀喇沁旗文化艺术工作座谈会”的发言
刘泷
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座谈会,内心非常感动。遇到有文化情怀的领导,是人生的幸事,所以对在座的旗领导尤其房书记对我们的重视和关心,深表感谢。
这里,对于我旗的文化建设,谈谈粗浅见解。这种见解,属于一孔之见,由于很多专家老师在此,不妥之处,仅供参考。
一共两点,一是搞好古建筑、古民宅的保护与开发,二是出一本书。
先说第一点。就是应对牛家营子灵峰寺和郭拔贡大院的保护、开发重视起来,发挥其距离赤峰市区较近的地缘优势,请高人支招,高起点研讨、谋划,力争通过短期打造,使之上一个台阶,成为我旗新的名片,旅游打卡地,和经济增长点。
灵峰寺又称洞山庙、遮盖山石窟,因在遮盖山腰依山凿就的山洞式寺院而得名。据史料记载,灵峰寺建于辽代,属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同期的石窟。金代重修后,在人们朝拜、祭祀之际,遮盖山金光闪烁,灵光熠熠,从此,灵峰寺名声远扬。
如今,灵峰寺有观世音雕像,财神,送子娘娘,集合了儒释道精神。但“千佛洞”洞窟内的1080个壁刻菱形像龛却空空如也。前几天,财政部下拨文博保护资金一百亿元,我们应该及早筹划,争取立项,重新开发灵峰寺,使其既有世俗、民俗等接地气的诉求,但又不显得庸俗和低俗,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
郭家大院最早由人称郭拔贡的郭春藻所创立,郭春藻随父从山东逃荒到牛营子,因父早亡,由寡母养育成人。他自幼悟性高,勤奋好学,所以在二十岁初头考中秀才,后又在咸丰初年,进京考取了拔贡头衔。拔贡就是贡生,十二年一考,可以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当时赤峰地区仅此一人,非同小可。郭拔贡却不是去做官或担任教职,而是另辟蹊径,他开烧锅,办企业,走上发财致富的经商之旅。他颇具悲悯情怀,在当地留下了很多怜贫敬老的佳话。
昨天新华社发表了一篇《习近平的文化情怀》的通讯,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福州三坊七巷时说,“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我想,保护开发灵峰寺和郭家大院,正是守护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具体实践。
二是出一本书。就是出一本汇聚名人、贤人、善人的书。书名可以叫《三人行》。名人、善人好理解,贤人就是乡贤。这方面的人物我旗不少,像贡桑诺尔布,郭拔贡,还有当年牺牲的杨金鳌、班起云、甄朋、常冶等几位区长,像狮子沟、通台沟、樱桃沟等生态建设“三沟”典型的创业者,建国后的英模,还有各村乡贤榜的人物。出版这样一本书,是一本不竭的精神资产,能延续文化根脉,弘扬正能量,比如郭拔贡就是草根逆袭的典型,让人见贤思齐,获得激励。
说到我个人,退休后就是看看书,写点喜欢的文字。王维说过,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所以,很多人请我写东西,我都推了,包括赤峰日报原来的领导、同事。这样得罪了不是人。但也没办法,退休了,就应多一些自我,少一些世故,学会独处,甘于寂寞。当然,这里要表一下决心,我毕竟是从宣传部退休的,只要咱们旗的事,宣传部的事,只要宣传部、文联找到我,我一定全力以赴,不遗余力。(2022年5月18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