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雨竹兰心
雨竹兰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709
  • 关注人气:9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二年级上1_____7课)

(2018-01-09 09:12:53)
标签:

教育教学

                           1  太公家教《节选》

教学目的:

一、了解蒙学的有关基本内容及其伦理道德教育的特点.

二、了解蒙学主要教材的内容及其特点.

三、认识重读蒙学教材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蒙学伦理道德教育的特点

二、蒙学主要教材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导语: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以儒学为主体.儒学极为重视教化,主张通过教育培养社会成员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达到"化民成俗"的目的.而作为基础教育的蒙学尤其受到重视,这就使我国古代的蒙学具有了明显的承载和传播同时期儒学伦理思想的特点.事实证明,我国古代蒙学的伦理道德教育是非常成功的.儒家思想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深入人心,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特别是读书人的立身之本,有效地起到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作用.传统蒙学的这种伦理教化功能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小组内交流搜集到的关于道德教育的资料

3、全班汇报交流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汇报:

1)生平简介

(生卒年不详),西周齐国始祖。又名姜尚、吕尚、吕望,字子牙。西周初为(武官名)。也称师尚父。辅佐文王、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智勇双全。相传著有《六韬》、《太公家教》等。

本文是姜太公的《太公家教》节录。《太公家教》是我国最古老的治家格言,由于语言通俗,被认为浅陋鄙俚,所以公私藏书家多未注意珍藏;史、志书籍也少著录。直到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敦煌石窟内发现了唐人的写本一卷,后被收入《鸣沙石室佚书》影印出版。该书收录《太公家教》共580句计2610字。全书以四言为主,自绐至终贯穿了忠孝、仁爱、修身、勤学的思想。本文强调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都是崇敬老师、重视教师作用的教诲,很有学习和借鉴价值。

2)汇报内容:

弟子事师,敬同于父。

习其道也、学其言语。

有疑责问,有教责受。

罗网之鸟,悔不高飞。

吞掉之鱼,恨不忍饥。

人生误计,恨不三思。

3)注释:

译文:

学生侍奉老师,应当像对侍父亲一样恭敬,要学习老师的文化知识和道德为人,还要学习老师说话的方式和技巧……忠臣不应该有境外的私交,学生应该有主动给老师柬修的好意。那怕只当了你一天的老师,也要终身作为父亲那样敬重。

4)师补充民间故事

4、学生谈上完本节课的体会

5、师总结

6、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太公家教》的内容,并懂得了要尊敬老师、尊敬父母,做有礼貌的好孩子。学生朗读情况较好。

 

 

 

2   增广贤文  节选

一、经典回放: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与谈。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4

六、活动广角:第6

七、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增广贤文》的内容,并懂得了要节俭,虚心向别人请教,重视朋友之 间的友谊,做虚心、珍惜时间的好孩子。学生朗读情况较好。

 

3    治家格言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过程设计

一、简介《治家格言》

《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

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

 教学反思: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治家格言》的内容,并懂得了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半丝半 缕 物力维艰,要做节俭的好学生。学生朗读情况较好。

 

 

4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2、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导言: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古诗。诵读欣赏(一)蝉

  蝉

  虞世南

  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诵读

  1、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要正确读音、断句。

  3、识别诗体。

  二、诵读

  1、应用多种方式诵读

  2、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3、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

  4、提出问题:

  (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

  (2)作者针对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议论?

  三、诵读

  1、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下提示,然后提出问题:

  (1)你从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

  (学生各抒己见)

  (2)你知道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吗?

  (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又体会了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诵读

  1、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朗读比赛。

  2、让学生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教师小结:诵读欣赏咏物诗关键是要仔细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论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

 教学反思:通过学习古诗《蝉》,学生了解了诗意,懂得了诗中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朗读情况较好。

 

5  画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范读

二、学生跟读背诵《蝉》《咏萤》

三、教师解析,引导学生理解:

《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h;

?郑思肖《画菊》并:靠,依傍。疏篱:稀疏的篱笆。赞颂了菊花宁可枯死枝头也不落地的独立、坚贞的品格,寄寓了决心斗争到底的民族气节。

四:日积月累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字之置于中,隐寓大宋二字。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自喻,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隐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五:拓展活动  梅兰竹菊

1出谷送香非不远,那能送到俗尘中。清?郑燮《兰》俗尘:庸俗的尘世。

2友他在空谷,不喜见炎凉。愿吾后嗣子,婚媾结如兰。

?郑燮《题兰》友:作朋友的意思。炎凉:气候的冷热,比喻人情势利。后嗣子:后代。婚媾:婚姻。

3春兰末了夏兰开,万事催人莫要呆。阅尽荣枯是盆盎,几回拔去几回栽。

?郑燮《盆兰》末了:花开尽了。呆:待。荣枯:盛衰。盎(àng):腹大口小的盆。前两句教人珍惜时光,后两句道出世事枯荣。

4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凌寒:冒着严寒。遥知:远远便知道。作者抒写自己坚贞的意志和品格。

六、学生背诵

七、你怎么理解的?还会背哪些有关的诗篇?

教学反思:通过学习古诗《画菊》,学生了解了诗意,懂得了诗人借颂赞斗霜凌寒、于百花凋零后傲然独开的菊花,表明了自己洁身自好,不趋炎附势,绝不向元朝当局低头的志向和操守。朗读情况较好。

 

 

 

6  题画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兰草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范读

二、学生跟读背诵《画菊》《梅花》

三、教师解析,引导学生理解: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 以兰草自比 又以山中的群芳比喻不如意的外部环境,坚贞还自抱 写出了作者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何事斗群芳 则反映了作者不愿为了功名利禄而劳累喜爱隐居生活的惬意心情

四:日积月累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五:拓展活动  梅兰竹菊

 露涤铅粉节, 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 无地不相依。

分析: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他的诗特别深刻精警,以清新明快的语言,表达对人生和历史的深刻理解。流放南方时,他吸收武陵夷俚民歌的营养创作的《竹枝词》等,于唐代诗坛别开生面,也显示出他持立独行的个性。

六、学生背诵

七、作业:背诵本课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古诗《题画兰》 ,学生了解了诗意,懂得了诗人赞美兰花坚持操守、卓尔独立的精神品 质。朗读情况较好。

 

                      第七课   鸡(节选)

一、教学目标:

1.背诵古诗

2.学习诚实守信的品德。

?徐夤

名参十二属,花入羽毛深。

守信催朝日,能鸣送晓阴。

(峨冠装瑞璧,利爪削黄金。

徒有稻粱感,何由报德音。)

二、教学内容

解析:鸡名列十二属相之一,厚厚的羽毛上长有美丽的花纹。它守时守信,唤来朝日:一声啼叫,送走黎明。诗人通过对鸡形象的描写,赞扬了一种诚实守信的品德。

 

诗人简介:徐夤是唐朝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多借咏史来反映社会现实,或以咏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

拓展:                 花鸭(节选)

                           杜甫

                 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

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

自我测评; 补全下列关于鸡的成语。

          ()鸡()舞     鸡()蛋()  鹤()鸡( )               ) )        )   )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古诗《鸡》 ,学生了解了诗意,懂得了诗人赞美鸡催朝阳、送晓阴,诚实守信的精神品 质。朗读情况较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