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问题》的说课稿
(2016-01-09 14:59:59)
标签:
教育教学 |
一、说教材
相遇问题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掌握行程问题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理解相遇问题的运动特点、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并能解答简单的相关问题,会用方程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本课教材给学生提供了“两个同学骑车”的情境,通过简单的路线图等方式呈现了速度路程等信息。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去解决两个问题:
①让学生根据两辆车的速度信息进行估计,在哪个地方相遇。
②解决“两人何时相遇”实际上就是求相遇的时间。
二、 说学情: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与思维水平的发展,他们的学习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去课堂学习这一重要途径外,几乎每个学生都有通过其它途径接受信息、积累知识的能力。同时,他们已经接触了简单的行程问题,学习了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三者的数量关系来解决行程问题。
本节课正是运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相遇问题的探究。我想只有站在学生学习的起点上,尊重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多设计一些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操作过程中,使所有学生通过本堂课都能有所收获。
三、 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相对、相距、同时和相遇的含义,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解答简单的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技能目标: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表演、探究、讨论、展示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成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对相遇问题中速度不同、时间相同的数量关系的分析。
四、说教法学法
1. 突出主体与注重体验
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同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基于这一观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在学生体验相遇问题中两人或两物体运动的速度不一样,但所用的时间相同这一难点,让学生模仿相遇过程和用手势表示相遇过程,使学生体验并理解。有助于学生对难点的突破。再如:学生对相遇问题中路程、时间的变化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从线段图入手帮助学生理解。这里并没有把线段图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把“指挥棒”交给学生,“如果我们用线段图来将相遇问题的过程表示出来,你们说应该先画什么?后画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2. 鼓励探究,自主探索
《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基于这一观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经历画线段图之后,提出“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这一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地从线段图上寻找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从而引出出发后几分相遇。所以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自主探索,寻求解题的方法。
五、说教学准备
根据本课设计的需要,我制作了相应的多媒体课件。
六、说教学流程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三个环节:
(一)复习旧知—引出事例—导入新课
(二)模拟情景—发现问题—探究新知
(三)巩固新知—课外延伸—总结深化
在第一个环节中,课件出示“小林每分钟骑250米,小云每分钟骑200米,小林家和小云相距4.5千米。周日早上9:00两人分别从家骑自行车相向而行,通过这些条件谁能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会说:“多少时间相遇?”或“两人何时相遇?”从而引出已学过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利用学生们所熟悉的同学引出旧知,不仅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这一情景用学生经常碰到的问题入手,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学生可能会想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个人或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引出新课。(板书:相遇问题)
第二个环节,我设计让两位同学模仿相遇过程和学生用手势表示相遇过程两个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加深对相遇问题的理解,感受到所谓“相遇”就是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而行,在途中相遇这样一个过程,在学生脑袋里建立一个清晰的相遇问题的模型。学生还能发现“从出发到相遇两人用的时间一样”,这时课件出示路线图让学生根据两人的速度信息估计在哪里相遇。因为小林的速度快所以相遇地点应该在离小云家近的地方。理解“两人所用时间一样“是本节课的难点,班里大部分学生对这一问题还不理解。所以,通过课件播放路线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
我设计结合线段图讨论分析“如果用线段图来表示他们相遇的过程,你们想怎么画?”数学教学中,运用线段图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解决某些具体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并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知识经验出发,自主构造线段图,增强学生运用线段图的自觉性。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老师的操作,完成线段图。“看见这个线段图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根据数学信息说一说你最想知道什么?”
本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要帮助学生理解知道两人所走的路程和速度,还应知道走这段路所要用的时间,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来解决。因为,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速度×时间=路程。求时间要逆向思考,所以要引导学生体会用方程解决问题,所以老师带领学生探索如何用方程来解决,首先寻找等量关系,小林骑的路程+小云骑的路程=总路程。基于学生在前面的环节已充分理解两人所用时间相同,设所走时间为“x”,列方程250x+200x=450从而求出时间。在学生发现用方程解决比较简便之后追问:“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这时,学生有可能出现用方程(250+200)x=450来解决,或者用算术方法解决用算术方法解决要引导学生理解在两人相对行走的过程
中,他们每分共行走250+200米,两人相遇时所走的路程的和是450米。 求出几分走450米,就是几分钟相遇,列式为:450÷(250+200)。对于这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较高的评价,从而调动其他学生解题的积极性,体现方法的多样化。本环节我注重营造一个认知、生活、情感等协调互动、共同融洽的多层次的大课堂,使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理解相遇问题。
全课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谈学习收获,可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的收获不仅只有知识,还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七、说课总结
本课我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接受起来比较主动,学习气氛是轻松的、愉悦的、课堂是开放的、生成的,真正实现让学生成为主人。
我想“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不仅体现在行程问题上,而且在诸多如:两人同时打一篇稿件,几分后打完;两个工程队共修一条路,几天修完?等等,这些问题也可用“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来解决。在这节课的学习之后,还可让学生试着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