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质坚色温 不让端歙   ——“建安十五年”瓦砚赏析

(2008-06-11 15:30:33)
标签:

瓦砚

铜雀台

文化

分类: 集藏散稿
铜雀台瓦砚(面) 副本.jpg铜雀台瓦砚(面) 副本.jpg 

 

 

                   质坚色温 不让端歙

                   ——“建安十五年”瓦砚赏析

                              韦绪智

   汉末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建铜雀台于邺城,故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铜雀台高十丈,台上楼阁高耸,楼顶立有一丈五尺高的铜雀,神态生动,舒翼若飞。可惜世事沧桑,铜雀台早已灰飞烟灭,只留下杜牧之吟唱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供后人遐想了。据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之三《砚谱》载,铜雀台瓦可琢砚,相传贮水数日不渗,世称铜雀砚。苏东坡有诗赞曰:“举世争称邺瓦坚,一枚不换百金颁。”可见,既是在宋代,铜雀瓦砚就已是文人争相搜求的砚中珍品,更何况千年后的现代了。难怪有当代草圣之称的林散之先生,获得一方铜雀瓦砚后,欣喜之情无以言表,特作《铜雀台瓦砚歌》一首以志庆贺,其序云:“民国二十七年,余至金陵,得铜雀台瓦砚一方,为明洪武五年土人掘于漳水,始琢成砚,质坚色温,发墨不让端歙产,可珍也。”

   原想我辈一生也难睹铜雀瓦砚芳容,不料近日却在友人处一饱眼福。但朋友只道是祖上所传,却不知真赝。细观这方瓦砚,这方铜雀瓦砚,长27厘米,宽17厘米,厚约1·8厘米,砚质坚致如石,触手温润如玉,右张角微残,该砚曾断为两块,现已粘接为一体。砚面除中间刻有水池和砚堂外,其余四边刻满铭文和款识,观之既古且雅,可叹可赏。右上角有篆书刻有:惟天降灵,锡我曹辟,值时精明,遇人而生。左上角刻有:惜彼陶甄,乃古器质,汉墨是封,以彰以述。砚堂右边刻的是:为爱陶甄之质。左边刻的是:宜加即墨之封。下边款识为行楷书:予得于漳滨之深,以三十九枚取,而加绪翰墨,以为博雅好古之玩云。洪武辛未(1931年)重九,翟仙识。从字体及内容可以看出,铭文似乎是由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刻上的。砚背中间铸有隶书阳文五个大字:建安十五年。上边还铸有“宝货”古钱图案,下边则铸有鹿形图案。

   赏砚和藏砚是极其清雅的收藏活动,从中大可体味中国悠久的砚文化。特别是赏玩如此一方刻满铭文,有着1800余年历史的铜雀砚,更是令人神游象外,如与古人对晤,于无声处隐现出历史的悲凉和文明的悠远。

                                    原文载2002年8月13日《汴梁晚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品读开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