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坛巨擘 一门风雅
—— 开封近代书画名家许钧父子轶事
1934年在省会开封举办的《河南省书画展览会》上,共展出90位书画家的数百幅作品,可谓盛况空前。其中尤以许钧、许敬参、许敬武父子三人的多幅书画作品同时参展,成为此次书画展上的一大亮点。在许敬参外孙保存的一张合影照上,我们可以一睹许钧、许敬参父子二人当年的风采。
许钧,字平石,号子猷、蘧庐散人、散一居士、凝一居士,晚号怡安。祖籍开封县杏花营乡邢村。1878年12月19日,许钧出生于开封城内塘坊口街,自幼聪慧好学,喜爱书画,7岁入私塾读书,16岁拜河南延津李星若为师,19岁因家贫辍学,以训蒙奉养双亲。23岁以府县案首入庠,25岁补廪生。入民国后曾任河南通志馆金石修纂处主任兼纂修、开封县志馆馆长、河南大学教授等职。解放后,许钧被聘为河南文史馆馆员,1959年2月10日在北京病逝。
许钧生前乃夷门高士、书画名家,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即与靳志、关百益、张贞,同为河南书坛最具影响的人物,享有“河南一枝笔”之誉。其书法造诣当时在中国书法界与江苏武进的唐驼、陕西三原的于右任、天津的华士奎等人齐名。蒋藩撰写的《许平石画润小启》中称其:“钟、鼎、篆、隶,得三代秦汉之遗;正、楷、草、行,探六朝唐宋之奥。画则草虫花鸟、点缀成妍,竹菊梅兰、疏落入古,山水直追石谷,人物酷似老莲……固宜名高京国,誉满嵩河。”以至于“长缣短楮,求之者户限为穿;尽日穷年,应之者手腕欲脱。”许钧的书画作品在当时受世人的欢迎与赏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在许钧的影响下,他的七个儿子大多能书善画,其中要数长子许敬参、五子许敬武最为出色。上文所述《河南省书画展览会》上展出许敬参书法作品2幅、山水7幅,许敬武书法作品4幅,即是明证。另外在《开封金石书画研究社第二次展览会出品目录》中,除了有许钧与长子许道元的作品外,还有其另外两子许公岩、许知非的作品。
许敬参(1903—1984),字道元,河南大学国文系毕业后任河南博物馆考古研究员,三十年代曾参与殷墟的考古发掘工作,于文物考证及古文字学研究至深,著述颇丰,且工书擅画,书精甲骨、魏碑,画擅山水。曾赴美定居,1980年回国后,任国家文史馆馆员。1982年年底,于安澜先生曾委托吴天放染虎皮宣数张寄至北京,请许敬参书写一幅魏碑中堂和一付甲骨对联,后被收录在《二十世纪开封书法作品选集》中。
韦绪智 2007年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