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胆小,我们只好看电影,电影里的人生为所欲为。”
为了杂志中开设的《看电影》栏目,每周看多部碟片选适合的电影拍摄时装片,对我既是任务,更是享受。因为现实生活除了乏味之外,常常有出人意料的无常而令人失望。沉溺在电影悲欢离合的如梦之梦,反倒给了我很多解答与释怀。
32岁的女人,和23岁的女人,倒底是不一样的。1995年的电影《日出之前》里的JulieDelpi浅笑盈盈,青春迫人;2004年的电影续集《日落之前》里的她褪去青涩,爽朗外表下有坚硬的壳。这两部隔了九年前后拍摄的电影,是一定要放在一起看才会有深深的撼动。那么伤感,看时间的样子在男女主角脸上划过深深痕迹:他和她都老了,老得有点触目惊心。他们对现有的生活无可奈何,因为灵魂伴侣的缺席,她和他的内心始终茫然与不安。欲语还休,九年前的那场告别,匆匆却深刻,用眼睛为彼此照相,从此刻在心上的印象无法抹去。
即兴旅途中的一段情事,成为一生低鐝不已的怀念。再见时,爱仍然在那里,是无人可替代的唯一。只是,最好的时光已经过去。九年前的对白讲尽了青春的浪漫与梦想,九年后的对白总结了中年的无奈与现实。结尾是开放的,那首尼娜·西蒙的歌曲“JustinTime”(正好赶上)在回旋,是重拾丢失的爱?还是再一次日落后的告别回到现实?结局似乎已不重要了。我们只记得她为他唱“Waltz
forOneNight”的迷人歌声,记得他深情看她起舞,微笑着,沉沦在彼此无边的爱意中,不愿离开。
如果说这部电影讲的是关于爱与时间的轻愁,那么再往前的1984年的《美国往事》,则是“所有的人生况味都在里面了”。我很庆幸的是在30岁以后遇到这部经典级的电影,而不是在20岁时。这部电影的厚重,必须要到了一定的年龄有所经历的人才能承受住的。4个小时的电影,讲述关于时间,关于青春,关于友情……爱情错失,朋友背叛,梦想破碎,没有哪部电影能把友谊的忠诚与背叛写得如此沧桑,在时间的灰烬里悲怆到无言。无处不在的告别,告别他深爱多年却无法企及的女孩,告别让他懊悔却无法容身的家乡,告别背叛了他却在35年后希望得到他原谅和救赎的朋友……影片最后,垂垂老矣的他仿佛又回到了35年前的鸦片馆,对着镜头,在烟雾中一笑,前尘往事都如烟。
在这个阳光明亮的春天,提及这两部“过时”的电影,似乎有些离题和沉重。但好的电影,超越时代,看着看着就仿佛跟着它走过另一遭的人生。“电影也经常告诉我们:人若失去热情,生命就变得毫无意义。”于是,在面对各种可能的真相人生,我们也因此更多了一些勇气,一些庆幸,心存悲悯,才能真正理解泰戈尔的那句话:“我们以为世界欺骗了我们,其实是我们看错了这个世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