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经线”有明显的特点和作用
标签:
经线时区地理 |
分类: 每周微享 |
地图上的“经线”有明显的特点和作用
为了更方便找到自己想要找到的地点位置,于是在地图和地球仪上就有了由许多横、纵两个方向组成的“网线”;横向的叫“纬线”,而纵向的叫“经线”。为了区别不同的经线和纬线,经线和纬线都有自己不同的度数,分别叫“经度”和“纬度”。除了方向上的不同,在具体的定义、特点和作用上,“经线”和“纬线”还有很多明显的不同之处。
首先是长度的不同。一方面,“纬线”是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而“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也就是两条经线才能组成一个圆圈。另一方面,不同的纬线不仅相对应的纬度不同,长度也不同;然而每条经线的长度却是相同的。最长的一条纬线是“赤道”,能组成一个圆圈的两条经线总长度才和赤道一样长。能组成一个圆圈的两条经线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度数相加是“180”,并且一条是“东经”,一条是“西经”。
“赤道”是0度纬线,也是最长的一条纬线;赤道以北是“北纬”,以南是“南纬”。依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地图或地球仪上,在“赤道”上方的半球就是“北半球”,赤道以下的半球就是“南半球”。同样,0度经线叫“本初子午线”,以东是“东经”,以西是“西经”。按理说,“东经”与“西经”也应该是东、西两个半球的分界线;然而,在实际的地理区位分布中,由于一些国家会跨过“本初子午线”或与其组成一个圆圈的180度经线;因此在“地理学”上,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分界线就变成了“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这一组经线,这是“地理学”上各个“半球”的“分界线”,也算是“经线”和“纬线”的又一处不同。
0度纬线是“赤道”,而0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跨过这条“特殊”经线的国家共有8个,最著名的还是英国格林尼治,这里也是“国际标准时间”的“起点”;这就是与常说的“时区”和“时差”相关的内容;简单说就是这里是全世界最早开始新一天的地方;这是“经线”的又一个作用——确定时区。从0度经线开始,无论向东还是向西,每15度就会跨过一个“时区”,比如“东经15度”就是“东一区”,“西经15度”就是“西一区”;中国首都北京的地理位置在“东经120度”的“时区”内,因此常说的“北京时间”其实就是“东八区”的时间。全世界有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1小时;而不同时区相差的“小时”就是“时差”;比如日本东京在“东九区”,与“东八区”的“北京时间”就有1小时的时差;而美国华盛顿采用的是所在时区的“西五区”时间,在都没有“夏时制”的情况下,“华盛顿时间”与“北京时间”的时差就是13小时。
最后还要强调一点:无论是经线还是纬线,人们在地球仪或地图上都能画出无数条,但实际上,并没有任何一条经线或纬线会“自然”地出现在地球的表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