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算法基本思想
   
 设S为最短距离已确定的顶点集(看作红点集),V-S是最短距离尚未确定的顶点集(看作蓝点集)。
①初始化
   
 初始化时,只有源点s的最短距离是已知的(SD(s)=0),故红点集S={s},蓝点集为空。
②重复以下工作,按路径长度递增次序产生各顶点最短路径
   
 在当前蓝点集中选择一个最短距离最小的蓝点来扩充红点集,以保证算法按路径长度递增的次序产生各顶点的最短路径。
   
 当蓝点集中仅剩下最短距离为∞的蓝点,或者所有蓝点已扩充到红点集时,s到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就求出来了。
  注意:
   
 ①若从源点到蓝点的路径不存在,则可假设该蓝点的最短路径是一条长度为无穷大的虚拟路径。
   
 ②从源点s到终点v的最短路径简称为v的最短路径;s到v的最短路径长度简称为v的最短距离,并记为SD(v)。
(3)在蓝点集中选择一个最短距离最小的蓝点k来扩充红点集
   
 根据按长度递增序产生最短路径的思想,当前最短距离最小的蓝点k的最短路径是:
   
 源点,红点1,红点2,…,红点n,蓝点k
 距离为:源点到红点n最短距离+<红点n,蓝点k>边长
   
 为求解方便,设置一个向量D[0..n-1],对于每个蓝点v∈
V-S,用D[v]记录从源点s到达v且除v外中间不经过任何蓝点(若有中间点,则必为红点)的"最短"路径长度(简称估计距离)。
   
 若k是蓝点集中估计距离最小的顶点,则k的估计距离就是最短距离,即若D[k]=min{D[i]
i∈V-S},则D[k]=SD(k)。
   
 初始时,每个蓝点v的D[c]值应为权w<s,v>,且从s到v的路径上没有中间点,因为该路径仅含一条边<s,v>。
  注意:
   
 在蓝点集中选择一个最短距离最小的蓝点k来扩充红点集是Dijkstra算法的关键
(4)k扩充红点集s后,蓝点集估计距离的修改
   
 将k扩充到红点后,剩余蓝点集的估计距离可能由于增加了新红点k而减小,此时必须调整相应蓝点的估计距离。
   
 对于任意的蓝点j,若k由蓝变红后使D[j]变小,则必定是由于存在一条从s到j且包含新红点k的更短路径:P=<s,…,k,j>。且D[j]减小的新路径P只可能是由于路径<s,…,k>和边<k,j>组成。
   
 所以,当length(P)=D[k]+w<k,j>小于D[j]时,应该用P的长度来修改D[j]的值。
(5)Dijkstra算法
 Dijkstra(G,D,s){
   
//用Dijkstra算法求有向网G的源点s到各顶点的最短路径长度
   
//以下是初始化操作
     
S={s};D[s]=0; //设置初始的红点集及最短距离
   
  for( all i∈ V-S )do //对蓝点集中每个顶点i
         
D[i]=G[s][i]; //设置i初始的估计距离为w<s,i>
      
//以下是扩充红点集
     
for(i=0;i<n-1;i++)do{//最多扩充n-1个蓝点到红点集
          
D[k]=min{D[i]:all i V-S};
//在当前蓝点集中选估计距离最小的顶点k
          
if(D[k]等于∞)
               
return; //蓝点集中所有蓝点的估计距离均为∞时,
                    
//表示这些顶点的最短路径不存在。
          
S=S∪{k}; //将蓝点k涂红后扩充到红点集
          
for( all j∈V-S )do //调整剩余蓝点的估计距离
              
if(D[j]>D[k]+G[k][j])
               
//新红点k使原D[j]值变小时,用新路径的长度修改D[j],
             
//使j离s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