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的梦巴甫洛夫学说
巴甫洛夫所在的19世纪后半叶,由于对动物大脑半球的完全切除和部分破坏以及局部刺激的研究,揭开了近代神经生理学研究的序幕。巴甫洛夫对生理学的贡献主要在三方面,因此1904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领取诺贝尔奖金的生理学家。他提出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创立了条件反射学说,并且提出了两种信号系统学说,应用其学说解释睡眠和梦,为睡眠和梦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巴甫洛夫用生理学实验方法来研究反射活动,他把动物和人先天具有的对体内外刺激规律性的应答活动称为无条件反射,如婴儿的吸吮反射等。他又发现了条件反射,这类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天形成的反射活动。利用狗的唾液反射进行了条件反射的研究。条件反射形成的机理是大脑皮层上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条件反射在后天条件下可以形成,也可以随时间和环境改变而抑制和消退,条件反射使有机体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具有非常强大的适应能力。
要使有机体的反射活动得到协调,反射活动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兴奋和抑制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条件反射的建立、巩固、分化、消退等,都是由这两个基本活动过程实现的。兴奋过程是由刺激引起的大脑皮层的活跃状态,是和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或者加强相联系的。抑制过程表现为大脑皮层兴奋性和传导性的阻抑或降低、减弱,是和有机体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它向周围的部位传布开来,使这些部位也出现同样的神经过程。这种现象叫扩散。跟扩散相反的过程是集中。一般说来,强的或弱的都易扩散,而中等强度易集中。
兴奋和抑制过程的相互诱导关系的规律。两种神经过程中的每一种都可以引起和加强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兴奋引起抑制,抑制又为兴奋发展与消失创造着条件。当某一种基本神经过程发生在大脑皮层的某一点的时候,跟这一点连接的区域同时就发生相反的神经过程,这种现象叫同时诱导。而当皮层上某一点或某一区域的一种神经过程停止以后,在该点或该区域也可能继而出现相反的神经过程,这种现象叫继时诱导。由抑制引起兴奋的诱导过程叫正诱导,由兴奋引起抑制的诱导过程叫负诱导。神经系统活动中诱导现象的本质是:“兴奋过程每次兴奋都加强了它的对立面—抑制过程;反之,抑制过程每次抑制都加强了兴奋过程。这些规律称之为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两个基本规律”。
巴甫洛夫认为睡眠是一种负诱导现象。大脑皮层兴奋过程引起了它的对立面—抑制过程,抑制过程在大脑皮层中广泛扩散并且抑制了皮层下中枢,人便进入了睡眠状态。梦是大脑皮层兴奋灶不均衡抑制的结果。梦就是过去各种刺激的痕迹,在抑制状态下它们以料想不到方式组合起来了。因此巴甫洛夫对梦的解释也可称为“痕迹受抑重组学说”,梦好象一系列随机事件组成的。
梦是人脑神经细胞正常活动的结果。梦是在睡眠中发生的,所以梦是睡眠的一部分。梦的内容来自客观现实,梦与日常生活有着紧密关系。根据巴甫洛夫的研究,人进入睡眠时,大脑皮层出现了弥漫性抑制,也就是抑制过程象水波扩展,当人在熟睡时,弥漫性抑制占据了大脑皮层的整个区域以及皮层的更深部分后,这时就不会做梦,心理活动被强大的抑制过程所淹没。当浅睡时,我们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减弱,且不均衡。这便为做梦提供了条件。因为白天我们的大脑皮层各个部分受到刺激不一样,有的兴奋性高,有的兴奋性低。在晚间,弥漫性抑制对兴奋性不同的这些部位的抑制作用是不同的。那些不同兴奋性强的细胞群没有受到广泛影响,仍继续兴奋,这就有可能做梦。或者有些细胞群在一定内外因素作用下不活动起来,因为又可以引起兴奋,而产生做梦。梦境离奇古怪,不可思议是因为大脑清醒时的工作状态被抑制打破了。人脑中积累起来的心理表象、记忆和印象,以一定意想不到的方式重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又拓通了一些新的神经联系。总之,巴甫洛夫把梦看作是在睡眠过程时有机体在体内外刺激作用下所产生的兴奋有抑制的神经过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