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的内源性睡眠肽
人们早在100多年前合成了巴比妥酸,发现巴比妥酸及其衍生物有催眠作用。到了20世纪初,催眠剂使用及其作用机制的探讨导致提出了一种假说,认为睡眠是由于身体活动使其血管内产生的一种“催眠素”发生作用而引起睡眠。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法国心理学家皮龙于1910年首次发现,将剥夺睡眠的狗的脑脊液抽提出来,注入正常狗的脑室,结果引起受体狗打瞌睡和入睡。他们认为动物在剥夺睡眠期间脑脊液中有诱导睡眠性质的催眠素的积累。
帕彭海默尔等人在1965-1980年期间,在剥夺睡眠的山羊的脑脊液中,提取出一种称为“睡眠因子”的化学物质,注入山羊,兔和大白鼠的脑室后,可以使受体动物入睡。这种化学物质的分子量在350-500之间,是一种肽类。
日本科学家也在脑干发现了“尿核甙”的睡眠物质,人在工作时鸟核甙就在视丘下部产生堆积,到一定堆积程度后人就产生睡眠要求。
1963年、蒙尼尔等人在用电刺激丘脑引起家兔睡眠时,将此睡眠家兔的静脉血管与另外一只觉醒的家兔的静脉血管相互连接,进行交叉循环,脑电图记录观察到两只家兔皮层感觉运动区都出现δ波显著增强,证明诱导睡眠物质可以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而到达脑内发挥作用。他们又发现用电刺激丘脑引起睡眠的家兔的脑匀浆透析物注入觉醒家兔的脑室时,也可以见到受体家兔脑电波的δ活动明显增强,呈现慢波睡眠,这证明睡眠可以通过神经体液传递的,并暗示脑内存在内源性诱导睡眠物质的可能性。终于在1972年确定了电刺激睡眠中枢所产生的诱导δ睡眠(即慢波睡眠)的物质是一种9肽称作“δ-诱导睡眠肽”(简称DSIP),其分子量为848.98。这是到目前为止唯一搞清楚了具体化学结构的内源性睡眠化学为止。我国生理学家刘世熠等人自1980年以来,就人工合成DSIP及其诱导睡眠的生理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获得了显著的成效。并且证明该物质具有诱导慢波睡眠的作用。
内源性睡眠化学物质在脑内的含量甚微,据估计每
100克脑组织中仅含约一百万分之一克,因此,与催眠药物不同,非常微量的内源性睡眠化学物质便可诱导睡眠。有人设想,几毫克这种化学物质便可使成千上万人睡眠几小时到十几小时。可以推测,人工合成的这种化学物质或许成为用量甚少,又极为安全有效和无副作用的催眠药物。
近期新的看法认为,神经化学递质对睡眠的影响可能是第二性的或继发性的,而影响睡眠的第一性的或原发性的化学物质很可能是活性胺,多肽或蛋白质,但这方面的研究刚刚开始,其研究前途是十分光明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