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盘炕 郯城睡床 莒南床炕“各半张”
民居:一城分南北 居住大不同
临沂北面是山,南面是平原,在这里,北方向南方过渡;从秦代的琅琊驰道到明、清时代的官马大道,临沂又均为九省通衢之要冲。或许正是因为地理环境和经商历史,使得临沂的民居,山区和临郯苍平原(临沭郯城苍山)一带的民居,具有了显著的不同;而南部的民居,更带有丝丝的南方味儿。
建筑:北石南木各不同
沂南县竹泉村位于临沂北部山区,风景优美,正在开发成旅游景区。这里的许多老旧的民宅,按照原有的建筑风格被重新修葺。在这里,记者感受到淋漓尽致的“石头房”特点:院墙是石头的,内墙也是石头的。石头从底部一直搭到了墙的最上面。这样的石头房子,保暖是第一要务:屋后没有窗户,屋前的窗户也很小,呈现出北方建筑的显著特点。当地人介绍,就地取材是旧时建筑的基本特点,山区最不缺的就是石头,老百姓们大多用石头砌墙。
但是在南100多公里,坐落在今天郯城县马头镇党委的源兴涌商号,则体现了另一种风格。这座于1909年所建的二层小红楼,青砖墙外立面,还有着一个木质的红漆的阳台。阳台上有精美的雕花木窗,体现出精工细作建筑理念。
一些热爱和研究民俗的当地人告诉记者,由于马头镇一直是个经商口岸,地处山东“南大门”,河流众多,因此在北方的建筑风格里带有了南方的味道。比如马头镇旧时的巷子就很像南方的巷子,非常窄。记者在马头镇北侧果然发现一条200米左右、自明清时期就有的“小穿巷”,不到1.6米宽,比记者在北京所见的胡同都要窄得多。而在人们口中“马头镇最考究的民居之一”——同盟会会员于霭辰的故居,也并不是北方普遍的四合院式建筑。
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临沂地方志》中介绍,清末至建国前,临沂民居房皆为顶部起脊的房屋,基本无平顶房。其结构形式亦世代相沿,无大变革。传统的民房主要有石木结构、土木结构、砖(石)木结构三种。石木结构为北部山区的传统形式,土木结构多用于南部平原。屋面坡度,平原地区平缓,山区陡一些。这是因为山区风大,陡了能防风刮。砖(石)木结构多为公用建筑(如官署、兵营、学校、寺庙等)或大户人家采用。砖木结构和石木结构相同,只是用料好一些。
生活:微缩的“北炕南床 南船北马”
沂水县富官庄乡,与潍坊、日照搭界,位于临沂市最东北部,旧时人们睡炕;郯城县马头镇,郯城是山东的“南大门”与江苏毗邻,人们一直睡床;而莒南县壮岗镇,人们旧时则是冬天睡炕,夏天睡床……
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得到的意外的发现。床与炕,代表着着南方与北方不同的居住特点,却在临沂一处交融。不过在临沂,睡床是主流,就算是最北部的沂水县,也是旧时境内大部分居民睡木床,只有东北部及部分偏远山区睡土炕。
在交通方面,南部的临沭、郯城河流众多,舟楫成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在郯城马头镇不仅因“码头”得名,更是舟楫入运,上至京卫,下抵苏杭,素为鲁南苏北之重镇,物资交流之商埠。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位于马头镇北沂河上的新桥造好之前,河上还有从事摆渡的村人,在夏季发大水的时候载人过河。
“复兴”:沂蒙风格期待整理
记者在市区唯一的一家公共图书馆——兰山区图书馆里搜寻了一天,只寻找到散布在《临沂县志》、《临沂地区志》、《费县志》等少数几本书上的关于沂蒙建筑历史和风格的片段资料。图书馆馆长程鹏飞介绍,临沂本地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才开始逐渐重视、发掘并整理的,像沂蒙建筑风格这类既有历史内涵又需要专业知识的整理,目前的资料还较少。
这些建筑似乎也离普通人的生活越来越远。在很多人看来,老式的房子既不通风,光线也不好;无论是砖木或者石木的建筑材料,还是建筑结构本身,都与现在的建筑相差甚远。
对于建筑的执行者——开发商来说,而给现代建筑加上“沂蒙风味”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记者曾经咨询一位本地的开发公司负责人,她介绍,发掘历史和创新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大多数开发商更愿意选择“标准样式”。另外也有外地开发商介绍,这些建筑也有市场接受度的考验,万一花了钱大家不接受就要受到损失。
不过,让建筑反映城市的文化的渴望渴望依然存在。记者发现,近年来临沂的许多建筑更加体现了传统的元素,无论是“兰亭水岸”楼盘名称的“寻古”,还是万兴都、涑河的古城商业区、启阳美食街等建筑的“仿古”,都从侧面反映了对于文化的追求。一位开发公司负责人介绍,北京市曾宣布建筑物外立面的粉饰主要选择以灰色调为本的复合色,以创造庄重、大气、素雅、和谐的城市环境。既有助于保持北京作为古都的色彩特征,也符合现代化城市建筑物色彩选择的趋势。临沂也可以多借鉴经验,寻找属于自己的风格,让临沂的建筑也与这里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相契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