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根壶说是黄海根的网名,每当看到他微信头像那若有所思的神情,便会还原47年前我们作为淄博五中高中同班同学的最初印象,高中毕业之后虽然见面不多,但从同学的口传、坊间的听说和媒体的报道中,渐渐领略到他一路走来的陶艺人生。
我们的高中时期是1975—1977年。1977毕业后下乡务农,那年恢复高考,他考入了山东省轻工美术学校陶瓷美术专业学习三年。那个时候他还喜欢画面,用他自己的话说,连陶瓷专业是干什么的也不知道,只是为了摆脱当年的下乡务农,找一份工作而已。1980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张店陶瓷厂(现在的华光陶瓷),他就听从了党的号召,干起了陶瓷行当。1988年我去他厂里参观看望时,他已荣升为第一任新产品开发中心主任(1987年任职),统领专业设计研发。
此时的他已经从当年青涩的学生相,变成总爱带笑的圆脸,明亮的双眸,浓密的头发,不修边幅,朴实中带着深沉,谈吐中透着睿智与灵动。据他透露,是在工作实干和不断钻研中逐渐地爱上了本职专业。刚进厂时也是一头雾水,唯一见到的期刊是《美术》,信息超闭塞,找不到任何新鲜东西。一个偶然机会,他误打误撞走进山东省图书馆外文室,那里有从国外订购的彩色设计专业期刊,法国的,英国的,日本的,意大利的,捷克的,陶瓷,玻璃,家具,金属,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他一头就扎了进去,欲罢不能。此后他便不时找借囗去济南出差,济南是个四季分明的城市,济南的夏天不愧是火炉之城,躲在外文室小小的空间里,浑身是汗。费尽心机,苦口婆心从外文室借几本杂志回旅馆临摹,把裤腿绾起来,找俩塑料桶灌满凉水,两脚插进去。脱去上衣,披一条大毛巾吸汗。他对着外文杂志临啊摹啊,一礼拜就临摹一大摞,摞在一起比自己身高还要高,那时候没有手机拍照,照相机倒是有,买胶卷没钱啊!从那时起,当许多人都忙着评职称、变着法子挣钱的时候,黄海根的邪劲上来了,陶瓷设计开始变起花样,他和钱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他回忆说,正值刚毕业没几年,经常有各大学的实习生去他们单位,都与他打得火热,他也深深地受其影响,思维始终与各大学艺术前沿合拍。所以观念新、见识广、热情高、点子多、意识强,成为老根的基本态势。自那时起,就一直保持着与高校师生的密切往来,经常能够接触较前沿的咨讯。所以一开始入道就跻身于专业前沿。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内极少数大学纷纷派年轻教师去国外学习工业设计课程内容,国外这一全新的设计理念在当时中国的设计意识上,几乎没有几人听说,在传统设计氛围里,陌生感是自然的。
怀着这份入门和痴迷,1991年他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深造,1995年初,以考业人才身份调入山东省轻工美术学校进行专业教学。后任淄博职业学院陶琉艺术系副教授(首席陶艺专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进入新的工作环境,他希望能够把自己多年来的积累以及自己总结的设计理念传递给学生及青年教师,同时,能够得到业界的认可。
从事职业教育工作,让他对艺术理想又有了一份新的投入——传道授业。多年来,他为地方培养了大批陶瓷设计制作人才。如今,弟子遍布大江南北的黄海根,已将所学、所悟发扬光大。他的学生无一例外,从这位风尘仆仆的跋涉者身上感受到的是创造的魔力。言传身教中,将一个个看似简单的专业技能、动作做到极致,千万遍的重复,让心跟着泥土一起摔打、炼化,看到、学到,让专业不断升华,创造出陶泥的生命力。
黄海根习惯随身带着速写本,一有灵感就赶紧记录下来。他个人采风,一遭下来,“乡情”系列素描黑白画盘就画了40余款,系列花草手绘黑白单色花瓶亦让人惊叹。闲时的速写手稿上,原创壶设计一年就攒了百余种,这种执著非常人能比。他说,一路艰辛,吃了不少苦,甚至不被理解,但乐此不疲。就像他的紫砂壶艺代表作“一叶舟”一样,柳叶形壶身、风帆状壶盖,是小舟,但更似快艇,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海根对于器型设计的探索逐步深入,他也开始对自己提高了要求。如何在设计制作过程中,让每一把紫砂壶在保持原有的实用价值的同时,进一步追求现代感的美学,成了他前几年,每天都会沉思的课题。业界认为“老根”最大的成就在于,他对时代文化、艺术脉络的把控、表现与敏锐思维。为何他搞的原创设计都比较前卫还深具现实意义,这实际是他长期思索、勇于探讨的潜意识流露与表达。至于表面给人留下轻松如顺手拈来的印象,其实是一种错觉。对陶瓷特别是陶艺,多年来他从艺术规律、造型特点到成型手段、烧制工艺等方面,都潜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在最基本的也是最简单的圆、方、三角形中求变化并非易事,陶艺这看似简单的“泥团”、“捏塑”、“把玩”手艺,要上升到造型艺术层面,可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为了始终走在本专业的前沿,虚心地向同行学习、请教,更是他自觉的行动。他十分注意研究他人及国外同行的精华与长处,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每年他都频繁地到外地参观、访问有关专家,大的艺术博览会、展览活动,他更是一次不拉。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经多识广,才造就了他思维活跃、意识超前的本领。他知道自己崇尚的的是真、善、美,是既有追求又有良知的艺术人生。
看黄海根的陶艺作品,令人感受到强烈的艺术冲击力。无论是欣赏他的《母亲家》,还是《楼兰城堡》,或是《世纪阳光》、《文明的累赘》,都会使人惊叹构思的神奇。他近年的陶瓷壶艺,也堪称华夏无双:无论是像“披挂”白云或似海鸥翱翔的《海韵》,还是把壶纽与壶把巧妙融为一体组成云朵造型的紫砂《祥云》,或是将壶嘴夸张成鸡头,壶把衍变成鸡尾,整个活脱脱一只引吭报晓雄鸡的《高歌》,或是奇思妙想地将公安标志性数字“110”符号视觉化在办公用盖杯上巧妙运用,为人民警察奉献上专用茶具并让人时时刻刻牢记使命……。将这种器把玩手上,就像品一杯上好的茗茶,越品越有味,会让你爱不释手,惊设计家的奇思妙想。其构思设计之巧妙和魅力乃至奇美,不胜枚举。无论是人物,还是器皿、壁饰、壁画、壶艺等等,都表现得极富艺术个性,不仅渗入了他的审美理想和追求,而且使陶瓷的材质美得以充分体现、张扬,给人带来丰富的想象空间、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美的享受。
紧接着,他用自己的洪荒之力投入到100把齐国成语故事创意紫砂壶的创作之中。
黄海根:“有一个朋友呢,他想做一些与齐文化有关的东西就找到我了。然后就碰撞出来能不能够用齐国文化的成语和典故。用壶的形式做一个原创的艺术品”。“关于这个齐文化的成语呢,之前没有接触得那么多,反倒不清楚,居然有那么多的成语是和齐国齐都地域有关系的。”为了能够设计出理想的紫砂壶形态,黄海根几乎白黑都在他的工作室渡过的,一待就是八个月。一幅幅原创的画稿,直到今天,仍然保存完好,散发着当年的光彩,而这也不过只是前期准备工作中的一道程序而已……
从2012年开始到2018年六年的时间里,他的“成语典故百壶”已经做了80多把,每一个作品,都被他赋予了新的灵魂与生命。看着黄海根的“成语百壶”系列,无不令人发出由衷的赞叹。“趾高气扬”、“不翼而飞”、“拔苗助长”……一把把妙趣横生的形态壶,竟将一句句成语活灵活现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这其中不知融入了多少思考、创意和心血。创造的基石是勤勉。黄海根习惯于夜间创作,午夜前后、凌晨时分是他创作灵感最为丰富的时候,因此他的大多数作品也都是在那时完成的。然而,白天他仍然还要与常人一样,工作、生活,如此往复可谓辛苦之极。但他却每每总会坦言“累,并快乐着。”这份快乐,自然是源于他对职业的敬重和对专业的情愫,也只有不懈努力才能成就非凡的创造力。
100把壶创作后期,他的身体持续透支,出现了严重糖尿病现象,急性酮症酸中毒,开始不舒服,说不上那里难受,浑身有不祥之兆,不是儿子逼着去医院,差点丢了性命,足足体验了一把濒死感的滋味。大夫说,指标这么高,再晚来一步,就甭来了!
现在,这100把齐国成语典故创意紫砂壶就陈列在黄海根工作室,向每一位有幸亲眼目睹者进行着跨越几千年的时空对话,这100把紫砂精品一旦登堂入室,将给紫砂界带来一次核爆级的文化冲击!他对壶形态极其苛刻,创造快乐,为创造而生,为艺术而活;他极为低调,不在繁杂的市场操作中营造自己的才华传统里造型,走向反叛;他以壶的形式诠释自己的艺术观点,紫砂壶就是他的语言,无需说话,就可以震撼于心;他极具独特艺术魅力的作品蕴含深刻、内在的精神力量,不动声色地隐喻根植传统文化;他汪洋恣肆现代意识,于温柔敦厚中凸显灵动,思想性与艺术性并重,风格自成一家。
北京奥运让中国古老的吉祥符号“祥云”再次风靡华夏。那时与之同样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有黄海根的“祥云”壶。黄海根把“祥云”既巧妙又时尚地设计在了紫砂壶上,既不是“画”,也不是“雕”,而是用“祥云”将壶盖的钮与壶把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再辅以“祥云”三足为支撑,美观之余又具备了良好的功能性,令人拍案叫绝。
几十年的陶瓷创作生涯,让他将一份热爱转化为生命的一部分,并将其升华为对艺术的无限追求。得意于他对陶瓷陶艺设计的长期实践和专门研究,他愈发厘清产品形态和工艺制作的关系、和材料特性的关系,以及和操作程序的关系。紫砂做成一件精品,一件艺术品,不仅靠艺、而且要靠文化,口传心授的传统方式固然重要,艺术引领格式不可或缺,否则紫砂之路就不会走远,更不会提升到文化与艺术的高点。
几十年跋涉不止,黄海根先后有80余件作品获奖,并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和国际交流,多件作品被中国陶瓷馆永久收藏。2013年,他的原创紫砂壶“胄佑”荣获第二届“泰山瓷业”杯全国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大赛金奖;2014年,“齐都成语典故系列紫砂壶”获(唐山)第二届中国陶瓷名家名作展金奖;2015年,陶艺作品“纵横”系列在第三届中国陶瓷名家名作展暨2015年陶瓷作品评比中荣获金奖。
与此同时,黄海根身上的光环也与日俱增,他先后兼任了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理事、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理事、淄博市紫砂文化艺术协会名誉会长、淄博市雕塑家协会名誉主席,系首批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首批山东省优秀陶瓷艺术大师,同时还是淄博市徳艺双磬中青年文艺家,后被评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