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M班
ACM班的取名源于一个国际科学教育计算机组织——ACM(Association of Computing
Machinery),计算机领域最高奖——图灵奖是由该组织设立和颁发的。这寓意ACM班旨在培养计算机科学家。
ACM班创办于2002年,隶属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交大于1958年设立计算机专业,2000年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2001年获“软件与理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2007年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本专业曾5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学生在科技活动中成绩优异,尤其在国际大学生程序竞赛中获得两次世界冠军,成为亚洲历史上第一个也是至今唯一的世界冠军。
ACM班崇尚“先做人、后做学问,在做学问中学做人”的教育理念,力求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举措。第一,推行“思想-方法-实践”的素质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大志与责任、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研究型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探索并实践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第二,实施“实验室-课堂-社会”的科研训练机制、多层次的实践环境、互动式的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的研究、实践、协调沟通等综合能力。第三,实行淘汰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四,联合国际知名企业(微软、IBM、INTEL、Google),全面开展校企合作。7年来,ACM班学生获得了国内外(省市级以上)荣誉和奖项近百人次,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IPS、WWW、SIGIR、KDD、ICML、AAAI等重要的国际会议和期刊上发表了30余篇学术论文,并获得国际会议最佳学生论文1篇,属国内领先,国际罕见。
2009年开始学校将ACM班与理科班一起列入拔尖创新人才的特殊班级系列,作为探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实验特区”,这是百年交大培养精英人才的又一重大举措。ACM班将在原有基础上,着力三方面工作:第一,进一步加强数理基础,第二,聘请国际知名教授任教和参与全程培养,第三,提供学生赴世界一流大学学习与交流或科研实习机会。ACM班将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优势和国内外优质资源(世界一流大学、国际知名企业、学术大师等),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ACM班正在进入一个更快的发展时期,迈向一个更高的目标,致力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更快、更高、更强”是ACM班永远的追求!
常见问题
一、有关招生
问:为什么要取名ACM班,它的寓意是什么?
答:ACM(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是一个国际科学教育计算机组织,它致力于发展在最新科学、工程技术和应用领域中的信息技术。计算机学科世界最高奖——“图灵奖”就是由该组织设立、评选和颁发的,取名“ACM班”寓意我们的追求和目标。
问:如何进入ACM班?
答:详见招生政策。
问;我在高中阶段没有接触过任何计算机相关的知识,是否可以申请加入ACM班?
答:我们不但欢迎具有信息学特长,而且也同样欢迎在数学或物理方面学习成绩优异,具有创新精神,并有志于献身计算机科学事业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选择加入ACM班。ACM班的课程是从零起点开始规划的,只要刻苦努力,不必顾虑跟不上学习进度的问题。
问:作为一名已经可以确定加入ACM班的高三学生,如何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
答:建议在假期里面学习一下编程语言,选做一些竞赛题库,扎实的编程基础会让你受益匪浅。同时也不能放弃英语学习,须坚持细水长流。
二、有关培养
问:能否介绍一下ACM班的课程设置与其它班级有何不同?
答:第一,ACM班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模式。由于,目前我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采用大平台教学,即前两年进行基础学科学习(不分专业),后两年进行专业学习,而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隶属于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所以其它班级将采用学院大平台的教学模式。ACM班是上海交通大学试点班级之一,是四年一贯制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第二,ACM班与普通班的教学难度不同。无论从教材、内容,ACM班对学生有更高的要求。
第三,ACM班培养计划的特点是:①扎实基础学科,四年不间断地设置数学课程;②重视实践环节,实施渐进式的技能训练、实验室体验、企业实习等教学活动;③理论联系实际,将核心专业课程设置成授课与课程设计的“套餐式”;④注重综合能力培养,设置了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基础实践”和“科研实践”课程;
⑤在本科的第四学年可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
问:ACM班需要学生自己选课或选老师吗?
答:ACM班的核心课程均采用小班教学,除了学校统一开设的一些公共选修课外,基本不需要学生自己选课,但在四年级的时候,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选择一些“专业前沿类”课程。
问:听说ACM班实行淘汰机制,每个学期淘汰的人数是固定的吗?淘汰之后的同学出路如何?
答:ACM班的淘汰机制是为了激励同学奋发学习。每个学期淘汰的人数不固定。淘汰原因各不相同,如学习成绩、发展潜力、性格、品质、个人兴趣等原因综合起来都有可能成为被淘汰理由。被淘汰的学生将被编入学院大平台继续学业。必须声明的是,被ACM班淘汰的学生并不代表不优秀,只是不适应而已,离开ACM班后在其他方面取得成功的例子也很多。
问:ACM班的学生是不是都可以直升研究生?
答:是的。只要自愿留校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学生,且符合学校有关直升研究生的基本条件,均可获得本校计算机专业的直升资格。这是学校给ACM班的一项特殊的政策,以此鼓励优秀毕业生继续深造。
问:ACM班同学毕业后的去向如何?
答:基本上全部选择了留校或出国深造,目前第一届ACM班学生还在研究生求学阶段。
三、有关竞赛
问:什么是ACM-ICPC?
答:ACM是美国计算机协会(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的简称。ACM-ICPC是ACM主办的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CPC,International
Collegiate Programming
Contest,即为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是一项旨在展示大学生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在压力下编写程序、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年度竞赛。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已经发展成为最具历史、规模和影响力的大学生计算机竞赛。
ACM-ICPC每年下半年在各大洲举行分赛区的预赛,各分赛区冠军和其他一些成绩出色的队伍将晋级来年三、四月份的世界总决赛,角逐这一年的全球总冠军。
上海交通大学从1996年起开始参加ACM-ICPC,是国内参加该赛情最早的学校之一。先后获得18次亚洲赛区冠军,9次最佳女队奖。在2002年美国夏威夷举行的第26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球总决赛上,交大代表队一举击败了包括世界著名大学如MIT,Stanford,UC
Berkeley,Waterloo等所有在内的对手,站在了由欧美人称霸了十几年的冠军领奖台,这也是亚洲有史以来第一个世界总冠军。2005年4月,在上海浦东举行的第29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上海交通大学再度夺魁,成为了这项赛事的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两夺冠军的高校。
如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已成为上海交通大学的“国际品牌”。
问:“ACM班”和“ACM-ICPC竞赛”是一回事么?
答:ACM是美国计算机协会(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的缩写,它是一个致力于研究和发展计算机科学的组织;ACM-ICPC是ACM组织下的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nternational
Collegiate Programming
Contest,ICPC)的简称。ACM和ACM-ICPC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上海交通大学办的是旨在培养计算机科学家的“ACM班”,而不是“ICPC班”。ACM班里大多数的学生从未接触过
ACM-ICPC竞赛,而历届上海交通大学ACM-ICPC代表队中也都有很多优秀的队员来自ACM班以外的班级,甚至不属于计算机专业。
问:ACM-ICPC竞赛与NOI有何联系,又有何区别?
答:从题型上看,ACM-ICPC与NOI大致相似,因此也有很多OI选手平时用ACM-ICPC的题目进行训练。相对来说,OI的选手也会比其他学生更适应ACM-ICPC一些。
从组织上看,ACM-ICPC是团队赛,每个队三个人,使用一台机器,共同完成一套题目(一般为六到十题);而NOI是个人赛,每个人独立使用一台机器,一般要求在5个小时内完成三道题。
从评判标准来看,ACM-ICPC的要求是完美地解决问题,得分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某道题目的全部测试点。而NOI考察的是选手程序完成情况的好坏,即使有一部分测试点没有通过,仍然可以得到部分分。ACM-ICPC按照解决题目的数量和快慢来决定队伍的名次,而NOI按照通过测试点的数量来决定选手的名次。
从竞赛的意义来看,两个竞赛考察的都是选手的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ACM-ICPC相对于NOI来说,还要多考察一项团队协作的能力。
ACM-ICPC
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ICPC或ICPC)是由美国计算机协会(ACM)主办的,一项旨在展示大学生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在压力下编写程序、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年度竞赛。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已经发展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大学生计算机竞赛。
历史
ACM-ICPC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970年,首届比赛是在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举办的。当时比赛的主办方是the
Alpha Chapter of the UPE Computer Science Honor
Society。作为一种全新的发现和培养计算机科学顶尖学生的方式,竞赛很快得到美国和加拿大各大学的积极响应。1977年,在ACM计算机科学会议期间举办了首次总决赛,并演变成为目前的一年一届的国际性比赛,迄今为止已经成功地举办了33届。
ACM-ICPC最初几届的参赛队伍主要来自美国和加拿大,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项世界范围内的竞赛。自从ICPC等到了IBM等大型
IT公司的赞助之后,规模开始增长迅速。1997年,总共有来自560所大学的840支队伍参加了比赛,而到了2004年,这一数字迅速增加到840所大学的4109支队伍,并正在以每年10-20%的速度持续增长。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ACM将ICPC的总部设在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贝勒大学。
在大赛举办的早期,冠军多为美国或加拿大的大学获得。而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俄罗斯和其它一些东欧国家的大学连夺数次冠军。来自中国大陆的上海交通大学代表队则在2002年美国夏威夷第26届和2005年上海举行的第29届全球总决赛上两夺冠军。这也是目前为止亚洲大学在该竞赛上取得的最好成绩。赛事的竞争格局已经由最初的北美大学一枝独秀演变成目前亚欧对抗的局面。
规则简介
ACM-ICPC以学校为单位的团体赛。每支学校的代表队可以由三名队员组成,每位队员必须是入校五年以内的在校学生,每人一生最多可以参加两次全球总决赛和四次分区预选赛。
比赛时,每支队伍只能使用一台电脑在五个小时内编写程序解决八到十个问题。程序完成之后将会提交给赛场的裁判运行,运行的结果将及时通知参赛队伍。有趣的是,当一支队伍在正确完成一道问题后,组委会将在其位置上升起一只代表该题颜色的气球。
最后的获胜者为正确解答题目最多且总用时最少的队伍。每道试题用时将从竞赛开始到试题解答被判定为正确为止,其间每一次提交运行结果被判错误的话将被加罚20分钟时间,未正确解答的试题不予算入记时。例如:A、B两队都完成了两道题目,其中A队提交解答的时间分别是比赛开始后1:00和2:45,B队为1:20和2:00,但B队有一题提交了2次。这样A队的总用时为1:00+2:45=3:45而B队为1:20+2:00+0:20=3:40,所以B队总用时少而优于A队。
与其它计算机程序竞赛(例如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IOI)相比,ACM-ICPC的特点在于题量大,另外,每支队伍有三名队员却只有一台电脑,使得上机时间更加紧张。因此除了扎实的专业水平,良好的团队协作和心理素质同样是获胜的关键。
分区预选赛和全球总决赛
每届ACM-ICPC由各大洲的分区预选赛和全球总决赛两个阶段组成。各分区预选赛的第一名自动获得参加全球总决赛的资格。总决赛一般安排在每年的三、四月份举行,而预选赛一般安排在前一年的九到十二月份举行。每个大学可以有多支队伍参加不同的预选赛,但最多只能有一支队伍代表这个学校参加总决赛。
全球总决赛的冠军将获得一座奖杯。此外,成绩靠前的参赛队伍也将分别获得金牌、银牌或铜牌。
历届冠军
下面列出自1977年以来,历年全球总决赛的冠军:
年份
|
总决赛地点
|
冠军所属大学
|
所属国家
|
2010 |
中国哈尔滨 |
上海交通大学 |
中国 |
2009
|
瑞典斯德哥尔摩
|
圣彼得堡光学与精密仪器学院
|
俄罗斯
|
2008
|
加拿大班夫
|
圣彼得堡光学与精密仪器学院
|
俄罗斯
|
2007
|
日本东京
|
华沙大学
|
波兰
|
2006
|
美国圣安东尼奥
|
萨拉托夫州立大学
|
俄罗斯
|
2005
|
中国上海
|
上海交通大学
|
中国
|
2004
|
捷克布拉格
|
圣彼得堡光学与精密仪器学院
|
俄罗斯
|
2003
|
美国洛杉矶
|
华沙大学
|
波兰
|
2002
|
美国夏威夷
|
上海交通大学
|
中国
|
2001
|
加拿大温哥华
|
国立圣彼得堡大学
|
俄罗斯
|
2000
|
美国奥兰多
|
国立圣彼得堡大学
|
俄罗斯
|
1999
|
荷兰爱因霍温
|
滑铁卢大学
|
加拿大
|
1998
|
美国亚特兰大
|
查尔斯大学
|
捷克
|
1997
|
美国圣何塞
|
哈维玛德大学
|
美国
|
1996
|
美国费城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
美国
|
1995
|
美国纳什维尔
|
阿尔波特-爱因斯坦大学
|
德国
|
1994
|
美国菲尼克斯
|
滑铁卢大学
|
加拿大
|
1993
|
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
|
哈佛大学
|
美国
|
1992
|
美国堪萨斯城
|
墨尔本大学
|
澳大利亚
|
1991
|
美国圣安东尼奥
|
斯坦福大学
|
美国
|
1990
|
美国华盛顿
|
奥塔哥大学
|
新西兰
|
1989
|
美国路易斯维尔
|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
美国
|
1988
|
美国亚特兰大
|
加州理工学院
|
美国
|
1987
|
美国圣路易斯
|
斯坦福大学
|
美国
|
1986
|
美国辛辛那提
|
加州理工学院
|
美国
|
1985
|
美国新奥尔良
|
斯坦福大学
|
美国
|
1984
|
美国费城
|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
美国
|
1983
|
美国墨尔本
|
内布拉斯加大学
|
美国
|
1982
|
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
|
贝勒大学
|
美国
|
1981
|
美国圣路易斯
|
密苏里-罗拉大学
|
美国
|
1980
|
美国堪萨斯城
|
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
|
美国
|
1979
|
美国代顿
|
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
|
美国
|
1978
|
美国底特律
|
麻省理工学院
|
美国
|
1977
|
美国亚特兰大
|
密歇根州立大学
|
美国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