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步登天的丰臣秀吉

(2009-09-18 05:03:42)
标签:

姬路城

毛利

城主

安国寺惠琼

丰臣秀吉

文化

分类: 战国日本

一步登天的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的出身背景不详,只知道他老家是无法冠姓的下层阶级,与于祢(宁宁)结婚后才自称「木下」姓。至于少年时代在尾张、三河、骏河流浪,十五岁时认识地方土豪蜂须贺小六等事迹,均为《绘本太阁记》的创作,不足为信。总之,他是在二十二岁时加入织田信长麾下,也就是信长在桶狭间击败今川义元那年的前两年。

 

二十五岁时与于祢结婚,三十七岁时晋升为长滨城城主,可见丰臣秀吉于平时、战时均有出色表现,踏踏实实一步步往上攀登,逐渐得到信长赏识,并在家臣中崭露头脚。

 

织田信长在本能寺遇难那年,丰臣秀吉四十六岁。当时,织田家有力重臣均不在信长身边,例如柴田胜家在越中(富山县)与上杉景胜打仗,丹羽长秀与信长三男信孝在大阪准备远征四国,丰臣秀吉则率三万兵力进军备中,正在水攻毛利军高松城。对织田军来说,高松城是侵攻中国地方的第一线;而对毛利军来说,高松城是最前线的防波堤。此城是天然要害,四周都是沼泽。丰臣秀吉于四月率军包围高松城时,城内包括老百姓总计有五千人,城主清水宗治本来不想让老百姓守城,是老百姓自愿报名进城,可见城主平日行善政,大得民心。

 

水攻献策者是丰臣秀吉的军师黑田孝高(官兵卫)。丰臣秀吉以破格高价动员邻近村民,花了十二天在高松城沼泽地带四周筑起一道三公里长、七公尺高的堤坝,再引进河水,让高松城成为浮在湖中的水城。水攻十天后,吉川元春(毛利元就次男)、小早川隆景(毛利元就三男)率领一万五千援军赶到,却只能在俯望丰臣军的山上布阵,无法动弹。因为只要丰臣军捣坏堤坝一隅,浊流很可能吞噬整个城堡。

 

此时的秀吉明明可以立大功,却深恐过于峥嵘独占鳌头,遂发出求援信请织田信长派来援军,信长先命明智光秀出发,自己也于五月二十九日上洛住进本能寺。六月二日发生本能寺事变,举旗造反的明智光秀于当天写了一封机密文件,派人送至毛利军,要毛利军千万不能投降。不料负责送机密文件的密使不知道高松城已陷于水攻,因此当密使西下抵达高松城时,根本无法进城,结果误闯入丰臣军阵营而被捕。也就是说,丰臣秀吉于三日夜晚十点左右便得知本能寺事变,之后听从军师黑田官兵卫的建议,决定隐瞒噩耗,立即和毛利军讲和。毛利军担忧织田信长会带援军赶来,早就派使者来讲和,只是彼此条件不和,讲和暂时触礁而已。

 

既然织田信长已死,而且是死在自己人明智光秀手下,织田援军当然不可能赶来。丰臣秀吉眼下最重要的事是必须尽早拿下高松城,并立即撤军赶回姬路城。于是暗中托毛利军讲和使僧安国寺惠琼单独进城去说服城主,结果城主以不杀害城内人为条件答应切腹自杀。这些都是背着毛利援军私密进行。

 

四日下午三点,城主在秀吉派去的检官面前切腹。据说城主是搭船出城后在湖中进行切腹仪式。之前毛利援军迟迟不接受讲和条件,目的正是想救城主一命,如今城主既然擅自切腹,毛利这方也就没必要继续拖下去,彼此交换了誓约,讲和成立。

 

交换誓约后,秀吉立即撤阵。两个小时后,毛利军也接到本能寺事变消息,这才明白上了丰臣秀吉的当。当时吉川元春主张立即追击,但弟弟小早川隆景建议「先观看中央情势再说」。哥哥吉川元春是虎将,弟弟小早川隆景是智将,毛利军大将毛利辉元(毛利元就的嫡孙)听从了二叔意见,决定按兵不动。倘若毛利军在此时立即出兵追击,丰臣秀吉肯定无法夺走天下大饼,何况毛利家还保护着足利义昭将军,幸运的话,毛利家很有可能建立毛利幕府。无奈历史没有「如果」这个词,但也正因为毛利辉元决定不追击,他和二叔小早川隆景于日后才能坐上丰臣政权五大老宝座,连负责进城去说服城主切腹的寺院住持安国寺惠琼也登上大名宝座。

 

丰臣秀吉当时大概也担忧毛利军会随后追击,所以并未直接赶回姬路城,他于六月六日下午率兵撤离高松城,当天夜晚先在织田势力范围内的备前(冈山县东部)沼城过夜。由于当日是雨天,据说为了不让军队四分五散,秀吉命骑兵不准策马,同时命步兵脱下绑腿赤脚跑步,如此才能跟上骑兵速度。先锋队是沼城城主宇喜多秀家。宇喜多先一步抵达沼城,马上命人沿街点起火把,并准备大军晚餐。丰臣秀吉抢夺天下大饼的「中国大返还」便如此开跑。

 

丰臣军于七日早上离开沼城,当天夜晚抵达播磨(兵库县)姬路城。高松城至姬路城约七十公里,即便没在沼城休息而不眠不休地赶路,三万大军也不可能在一天半就抵达姬路,这也是「中国大返还」的最大奇迹兼最大疑问。拿现代军人来作比较的话,步兵装备(武器和粮食)通常重约三十至五十公斤,再根据旧日本陆军于一九三八年制定的「作战要务令」,规定全副武装的步兵行军速度是时速四公里,一天行军距离是二十四公里。战国时代的全副武装步兵也是要拿长矛、弓箭、枪炮之类的武器,重量跟现代军人差不多,但现代军人移动时多利用汽车,而战国时代的步兵则全靠两条腿。如此算下来,丰臣军的行军速度是一天三十公里以上,而且是大军,这有可能实现吗?

 

总之,史实是丰臣军于六月六日下午自高松城出发,七日夜晚抵达姬路城;九日早上自姬路城出发,夜晚抵达明石;十日早上自明石出发,夜晚抵达兵库;十一日早上自兵库出发,下午抵达尼崎;十二日早上自尼崎出发,夜晚抵达富田;十三日上阵山崎,下午四点在雨中与明智军开战,两小时后击败明智军。

 

高松城至姬路城约七十公里,姬路城至山崎约一百一十公里,全程一百八十公里……虽然后人无法证明丰臣秀吉到底如何完成此举,但他确实办到了。也因为办到了,才能抢到天下大饼并成立丰臣政权。有专家指称,丰臣秀吉很可能海陆并用,就是让骑兵和步兵卸下所有装备走陆路,武器和物资则靠村上水军直接输送至大阪。大阪湾离富田很近,这般做的话,「中国大返还」便有可能实现。

 

我们先不管丰臣秀吉是否海陆并用,总之他让全军在六月七日夜晚抵达姬路城,再宣告务必砍下明智光秀的头颅,之后让士兵大吃大喝,并将城内所有军费和军粮分配给将兵。如此做等于是破釜沉舟,却也表明丰臣秀吉孤注一掷的决心,将兵再怎么疲累,也会欢喜鼓舞起来,毕竟这是一场具有大义名分的讨伐。

 

十一日下午抵达尼崎时,其他武将也加入阵营,连本来在大阪准备讨伐四国的织田信孝和副将丹羽长秀也赶来助阵。既然织田信长的三男信孝也加入阵营,丰臣军便成为「官军」,明智军则沦为「贼军」,三万五千对一万六千兵力,「官」对「贼」……结局当然可想而知。

 

三年后,四十九岁的丰臣秀吉登上关白(丞相)地位;翌年,就任太政大臣,确立了丰臣政权。五十五岁时统一天下,将关白地位让给外甥丰臣秀次,自称太阁。到此为止,丰臣秀吉在日本历史上的定位是正面评价,但五十六岁至六十二岁病逝期间的晚年,愚行屡屡,评价跌至谷底。

 

不过,丰臣秀吉从下层阶级一口气登天的人生过程确实高潮起伏,有大风亦有大浪,其戏剧性与叙事性均不比织田信长逊色,难怪日本作家和剧作家很喜欢把他抬上舞台,观众也百看不厌。

 

一步登天的丰臣秀吉

 

*幕后新闻*

 

织田信长过世后第三年,播磨国吉野郡宫本村有位蛰居深山小村的乡间剑士,其妻产下一男婴,取名弁之助。男婴三岁时,生母离家出走;男婴七岁时,父亲过世。丰臣秀吉病逝前两年,年仅十三的此男儿即大开杀戒,向一位颇有名气的浪人剑客挑战,结果获胜,自此留下美名。据说男儿在挑战文挥笔写下自己的名字──宫本武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泡汤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