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衣带扶桑 插柳成荫

(2009-08-09 08:39:17)
标签:

清少纳言

日本文学

紫式部

茂吕美耶

日本文化

文化

分类: 作品简介

衣带扶桑 <wbr>插柳成荫

 

中国经营报(徐瑾)

 

茂吕美耶,或者MIYA,已经成为不少网民眼中日本文化物语代言人。

 

身为女子,她写博,著书,亦事翻译。这个走红于网络的日本文化达人,虽言努力修行为中日文化搭建“桥梁”,却又从不把文化交流当做阳春白雪,亦不扮正襟危坐像,她追求的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境界,亦始终以民间草根活动自得。

 

四只猫和那本书

 

《中国经营报》:你一直立志于推广中日文化交流,放弃宏大追求微小来谈日本似乎是你作品的一贯特点,是否因为通过网络推广,你选择了目前这样通俗平等的方式?你觉得文化交流“桥梁”最大的作用是什么,中日间最大隔阂误会在哪里?你面对过文化冲突吗?

 

茂吕美耶:放弃宏大追求微小并非我的意图,我自己没什么写作一贯原理,而是透过网络交流,得知一般中文圈网友最需求的是什么知识,再配合大家挑选写书主题而已。结果几本书连续写下来,似乎就形成了我的写作特点。文化交流“桥梁”类似一种民间草根活动,最大作用是可以“无心插柳柳成荫”。举个具体例子,我养过狗,目前家中也有4只猫,但我绝不买宠物店的名牌猫狗,都是用收养方式养些无家可归的猫狗。这些事,我从来没在书中提过,但我的博客读者都知道,有些人似乎受到影响,也开始收养孤儿猫狗。这是我当初完全意想不到的现象,亦是我觉得最欣慰的一件事。最大隔阂误会在网络交流全靠文字,看不到对方的表情也听不到对方的声音,很容易因留言口气而发生误会,继而引起台湾读者和大陆读者彼此用文字交战的例子。至于文化冲突,由于我是混血儿,而且生长在台湾,台湾本来就聚集了许多籍贯不同的“外省人”,不同省籍的家庭各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家规,我从小便时常进出不同省籍或不同国籍的人家,已经习惯成自然,谈不上文化冲击。

 

《中国经营报》:这本《字解日本》涉及日本的食、衣、住、游,是最日常不过的日本。但很多中国读者感觉和以前的《平安日本》以及《江户日本》、《传说日本》不尽一致,可能传说、掌故在这本书里比较少一些,日本单词也不少,所以有人觉得不那么通俗轻松,你怎么看?以图文的形式介绍日本食、衣、住、游的想法是怎么产生的?

 

茂吕美耶:《字解日本》系列的最初读者群是锁定在学日文的学生,因为经常有学日文的人来问我日文单词的意思。有时我用文字说明了一大串,对方还是不懂,但只要链接照片给对方看,对方马上恍然大悟。这就是我用大量彩照配合单字介绍日本日常生活的初衷。不过,书上市后的反应,我发现除了以往历史系列书的固定读者会购买外,还吸引了一批完全不懂日文、对历史也不感兴趣的中文年轻读者,这是个意外收获。

 

旁观者

 

《中国经营报》:中国过去常常说中日“同文同种”,但事实上这种认识大家也逐渐认识到失之片面,比如日本华裔作家陈舜臣曾说中日“邻人论”,提出中日两国虽然近如邻居,但彼此并不了解,台湾人傅月庵曾为你的书作序,他认为日本人有“博物馆性格”。你是中日混血儿,长期居住在日本,也在大陆、台湾都生活过,你对这三地的文化异同是怎么看的?

 

茂吕美耶:中国很辽阔,而且是个多民族国家,像个拼图,每片拼图内自有一个世界。台湾岛则像个熔炉,融合了许多文化,类似传统菜市场或市集,看似很嘈杂,但充满活力。日本是个混血国家,混合了世界各国的文化,经过筛选提炼,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日本文化确实具有博物馆性格,或许是四季分明的风土气候影响,连路边绽放的小野花也不会忽略,因此只要有心,任何物事都能自成一家。至于中日两国人的性格异同,此问题范围太广,我无法回答。我只能说,即便同样是中国人,南方人和北方人的性格不同,农村人和都市人的人生观亦不同。这在日本也一样,关东人和关西人的家庭风俗习惯完全不同,东北人和冲绳岛的琉球人,性格也迥然不同。

 

《中国经营报》:从你的书中发现,日本方方面面不少细节都透出传统痕迹。对比之下,事实上中国社会却是处于传统与现代的转型之中,你曾说中国还处于日本的维新时期,你对当下中国有什么了解?

 

茂吕美耶:我对中国的认识都是透过网络得知的,即使以前曾在大陆住过,但也只限河南郑州,虽然旅居期间游览过不少城市,但我仍不敢说我已了解中国,也无权提出任何意见。对中国而言,我只是个旁观者而已。

 

弦外之音

 

《中国经营报》:除了著作之外,你还从事翻译。比如你译有梦枕貘《阴阳师》、冈本绮堂《半七捕物帐》小说系列等,也是梦枕貘大师最信赖的中文代言人。日文翻译去年在中国内地争议也很大,特别是村上春树的小说。你认为翻译最难的是什么?什么才算好的翻译?

 

茂吕美耶:我认为翻译最难的是,无法把原文字里行间的弦外之音或字词的真正形象也翻出来。举个例子,中国武侠小说中的“江湖世界”,若翻成英文或日文,到底该怎么翻呢?如何让西方人或日本人理解“只身闯荡江湖”的意思呢?这个“江湖”的范围到底有多广呢?反之,日文也有很多光靠字词是无法让外国人理解的世界。因此我才重新写了“字解日本”这套系列书。至于好的翻译,我认为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只要读者能接受就好了。因为我时常受出版社之托推荐一些日文翻译书,经常有机会看到还未上市前的译文,发现有些所谓资深译者确实连日文的基本字词都不懂,把“HAHA”这个日文翻成中文的“哈哈”,其实真正意思是“原来如此”。

 

《中国经营报》:你也谈到不少日本文学的传承,其中紫式部与清少纳言在《平安日本》中篇幅不少,你还变身清少纳言来谈。有人认为“一千年前紫式部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和清少纳言的随笔集《枕草子》,始终是奠定日本文学总的追求和方向的作品”,你怎么看待她们以及传统文化对于日本文学的影响?

 

茂吕美耶:紫式部和清少纳言是女性,她们开创了“私小说”和“随笔”这两大创作形态,确实值得青史留名。但现代日本文学已不再拘泥于此两大类型,各式各样的书写形态都有,“随笔”虽仍健在,却因个人隐私权抬头,“私小说”已渐趋式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