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大师是怎样炼成的?|墨人说【第一季大结局】:漫谈书法艺术

标签:
杨再春书法艺术墨人说沙孟海 |
谈到书法艺术,人们常常会说:『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那到底什么才是书法艺术呢?『墨人说』第一季最后一集,杨再春先生来聊一聊他心目中的书法艺术。https://res.wx.qq.com/mpres/htmledition/images/icon/common/emotion_panel/emoji_ios/u1F389.png
墨人说【第一季大结局】:漫谈书法艺术
点击下图,观看本期墨人说
杨再春先生通过娓娓道来书法艺术大师沙孟海的学书经历,希望让大家了解一个书法大师成长的关键在于博采众长。
沙孟海
沙孟海(1900年—1992年)生于浙江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二十世纪书坛泰斗。于语言文字、文史、考古、书法、篆刻等均深有研究。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曾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浙江美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社长、西泠书画院院长、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陈玉龙曾评价:“纵观20世纪中国书坛,真正凭深厚书法功力胜出,达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数康有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几人。”
沙孟海:“学书六十年,东涂西抹,一无所成。要我谈谈学书经验,很惭愧,「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彷徨寻索」,走了不少弯路。「转益多师」多方面吸收营养来丰富自己。”
沙老“大师养成记”
-
初学行书,《圣教序》学了五六年,一无进展
-
转学篆书,《瘗鹤铭》、《郑文公碑》等【注】
-
梁启超的方笔,临梁启超的《圣教序》、《枯树赋》
-
转学黄道周
-
再学今人钱罕(钱太希),其字结合了《张猛龙碑》和黄庭坚大字
-
诸体兼学,借鉴颜真卿、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祝允明、黄道周、傅山、王铎、吴昌硕……
【注】:
有朋友提问:《瘗鹤铭》、《郑文公碑》不是魏碑吗?https://res.wx.qq.com/mpres/htmledition/images/icon/common/emotion_panel/smiley/smiley_32.png
杨先生答:是的,它们的确是魏碑,但都是以篆书笔法书写的魏碑。《瘗鹤铭》刻于南朝,此碑既有篆书的笔势,又有成熟楷书的气韵,加之风雨侵蚀致使笔划更显雄浑凝重,被历代书家所推崇。与《瘗鹤铭》用篆书笔法写偏圆润的线条不同,《郑文公碑》则是用篆书的笔法书写魏碑的方笔。此碑飘逸风雅,结体有隶书的宽博,行笔则带有篆势,艺术审美价值非同一般。所以,沙老转学篆书时选择了《瘗鹤铭》、《郑文公碑》两碑作为学习对象。
书法艺术的可能性
“明·王绂《书画传习录》中云:『学者从有笔墨处求法度,从无笔墨处求神理,更从无笔墨处参法度,从有笔墨处参神理。』”
无论是正书、隶书、篆书,都讲究结构严谨、笔法凝重、通篇庄严,而粗细、长短、大小、浓淡变化不大。对于行草书而言,相对更能将作者的精神状态与书法技法联系在一起,表现在作品中,本期《墨人说》杨再春先生举出了很多生动的范例。
大小变化可避免呆板
巧妙运用提按、中锋侧锋交替表现粗细
刚柔方圆对比运用
枯湿表现可表现劲飞
浓淡表现飘逸与意境
“疏可走马,密不通风”这就是行草书特有的节奏感
字架结构,乃至行与行之间的穿插,是结体、章法的关键
平正中蕴含险绝,欹正最可表现灵动
开合用以展现收放自如
连绵不断,有连有断是行草书之精髓
感 谢
《墨人说》第一季结束啦!
再春先生跟大家说个再见!
小编也在这里再次感谢关注《墨人说》的每一位观众。在这里和大家分享的每一个故事,每一首诗词,每一幅作品,都是我们与美好的一次相遇,在传承中国文化经典的道路上我们一定会再见!
对我们节目有任何建议的朋友,可以添加微信号『morenshuoqiqi』,发来您对下一季《墨人说》节目的宝贵建议或问题。期待与您在《墨人说》第二季再见!https://res.wx.qq.com/mpres/htmledition/images/icon/common/emotion_panel/smiley/smiley_39.png
长按↓此图↓扫描二维码添加”墨人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