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我的师友:书法大家刘炳森(上)|墨人说

去年底,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武英殿展出的“紫垣秋草,翰墨人生——纪念刘炳森诞辰八十周年作品暨文献展”让人们记忆犹新。作为刘先生的学生、朋友,杨再春观看展览后,深感震撼。
近日,杨再春特别邀请刘先生的两个儿子刘学思、刘学惟来到《墨人说》,一起讲述刘先生的往事。
刘炳森先生
刘炳森,字树庵,号海村,幼年自号刘五先生,祖籍天津武清。1937年8月出生于上海,2005年2月15日病故于北京,是我国当代享誉海内外的书法宗师。
刘炳森于1962年夏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山水科本科专业,同年秋至北京故宫博物院从事古代书法绘画的临摹复制和研究工作。与当时文物复制这行的老前辈们一起工作,使得炳森先生的艺术视野更为开阔。
刘炳森先生与故宫同事们合影
陈少梅的夫人冯忠莲(左一)刘炳森(左)
刘炳森先生声名享誉海内外,其题字遍及我国大江南北,不仅受到书界同仁认可,普通老百姓见了也非常喜爱,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店”的北京市百货大楼、中国老字号“萃华楼”、“中国照相”、“望德楼”等都是他的雄浑楷字。“王致和”、“北京友谊商店”、“中国建筑”等是他的隶书手笔。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刘炳森先生多才多艺,不但擅长绘画,音律上也颇有造诣。绘画上受益于张安治、白雪石、董寿平等诸家。而音律上多以自学与兴趣为主。
刘炳森先生弹奏钢琴
2017年12月在故宫开幕的展览,展示了炳森先生一生各阶段创作的最具典型意义的书画作品70余幅,其中部分作品曾多次参展,为社会各界书画爱好者所熟悉,也有作品尚属首次与观众见面。展览分为三部分:正殿的书画,东、西配殿的文献。
故宫展出作品


故宫展出作品
正殿武英殿主要陈列书画,涵盖炳森先生从20岁至晚年各时期作品,既包括年轻时期西画与水墨山水的写生,也包括去世前最后一年书写的精品《金刚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故宫展出《金刚经》作品局部
东配殿展出的是炳森先生公共事业中的艺术作品,主要包括上文提到的众多匾额,以及内容详实、品类丰富的图文资料与实物。有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为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书写照相排字机用的中国现行汉字隶书字样,6700多字由照相制版厂制作成为玻璃字模展出。这套字样即为今天电脑字库中的“华文隶书”字体。北京市民人手一册的“户口薄”,也出自刘先生之手。
西配殿展出的是炳森先生的书法出版物,主要包括生前书法作品编辑而成的字帖,以及对于《刁遵墓志》、《等慈寺碑》、《颜勤礼碑》等碑帖分析的书籍。炳森先生生前以出版物的形式,为传统书法普及教育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炳森先生的夫人作为家属代表,还将珍藏多年的刘炳森创作的书法珍品:《隶书<古诗十九首选二>》《隶书苏东坡词<水调歌头>》《楷书陆放翁诗》《楷书“情系漓江山与水,寿同黄岳白和松”对联》《草书李白诗<早发白帝城>》无偿捐赠给了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刘炳森的书法创作为大众所喜欢,他的墨迹能够融入人们的生活,为今天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服务,这是艺术家最本质、最杰出的贡献。
紫垣秋草,翰墨人生 展览开幕式
炳森先生如此丰富多彩的一生,杨再春先生即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又与炳森先生亦师亦友,共同草创“中国书学研究会”,后筹备并成立中国书法家协会。
80年代初与书法界朋友合影
前排左一李铎、左二赵家熹、左三陈大章、左五欧阳中石、左七夏湘平
后排左二刘炳森、左三李力生、左五韩绍玉、左六杨再春
怀念炳森先生,《墨人说》特别制作了三期特辑,与学思、学惟一起,和广大书法爱好者一同细细回味刘炳森先生的往事。敬请期待下期《墨人说》!
刘炳森先生一家在故宫西角楼的日子
刘学思,字中津,1959年5月生于天津武清,自幼随父刘炳森学习书画,1981年毕业于北京西城职业学校中国画专科,1985年东渡日本在京都教育大学学习日本画,1995年回国从事书画工作至今。现任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刘学惟,1971年生于北京。199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画室,获文学学士学位。1999-2002年师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贾又福教授,获文学硕士学位。2008-2013年师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徐庆平教授,获哲学博士学位。作品及论文在国内外主流媒体多次发表,同时被许多个人,专门展览及收藏机构收藏,并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现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东方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国家开放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贾又福工作室指导教师。
*特别感谢*
刘炳森先生家人提供相关资料、图片
小海提供相关资料、故宫展览、出版书籍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