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帖]人性篇章——《绿里奇迹》的经典意义

(2011-07-26 13:47:16)
标签:

杂谈

    何谓经典?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它没有答案。面对这两个字,我们可以添加太多的解释。
   经典,也许是被世人广泛承认乃至推崇的灵魂归依,也许是大多数人无法解读的小众陶醉。我们往往会认为,那些从人性深处的荒漠地带挖掘出活水的作品是经典;却也不能否定,许多在艺术技巧上创新、在表现手法上突破、甚至仅仅是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作品,都可以被称之为——经典。    
    还有,还有那些不应该被遗忘,却没有被重视,或者说,没有得到我认为其应该得到的重视的作品。也许这不是影片本身的制作水平和思想深度的问题。追究起来,也许这涵盖到了影片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有时候,经典是时势造就的,好的作品也可能为时势所戏弄,这也许就是创作的“生不逢时”。 
    总之,好与不好,优与劣,只能大体做出个符合大多数人观点的判断吧。也许我现在做出的判断不符合大多数人的观点,但是,未来,谁知道呢。 
    一、达拉邦特和《绿里奇迹》(《Green Mile》) 
    电影艺术,是雕刻时光同时也被时光雕刻的创作。创作是为了表达,而属于人类的恒久表达主题,当然是人类本身、人性本身:人的情感、人的劣根性、人的困境和顺境……毕竟,我们易于被“自身”打动。我们会沉溺于电影所营造的梦幻光影世界,感受他者的感受,使自己的生命体验达到自身无法到达的位置。所以说,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众,分别在创作和接受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灵魂数量成了为复数。 
    对于观众来说,接受过程或者是一种沉浸的美学,沉浸的过程给我们的心灵体验可能会影响我们一生。在这里我要感谢导演兼编剧达拉邦特,他在1999年创作的电影《绿里奇迹》成为最使我沉浸不能自拔的一部影片。 
    《绿里奇迹》,原作者史蒂芬·金,编剧福兰克.·达拉邦特、斯蒂芬.金,主演汤姆·汉克斯、迈克尔·克拉克·邓肯。影片长达188分钟。 
    也许每个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人,看到片名都会有个疑问:什么是绿里? 
    1935年,美国南部冷山监狱的死刑犯关押于E区,这里有片一英里长的绿地,这里的人将其戏称为——绿里。在绿里的另一头,是行刑用的电椅。这段一英里长的路,连接了生与死两个世界。死刑犯在这一段最后的日子,悲喜中笑骂,忏悔中回忆;狱监们在仿佛无止无休的将死刑犯接来、看守、送上电椅的日子里,从习惯到麻木,却始终保持悲悯。 
    它仿佛是这样一部电影,关于死亡和面对死亡,然而不仅于此,这仅仅是一个背景。主题的升华在于一个名为约翰·柯菲的人物,一个高的像巨人一样、脆弱的像孩子一样的黑人,一个没有杀人的死刑犯。也许他并不是人,他是一个奇迹,出现在绿里上的奇迹。 
    影片开始于一段梦境,年迈的狱监保罗的梦境。这个梦境,使他回忆起1935年的某些往事。那时的绿里上,“还有凶残的、有施虐倾向的狱监佩西,良心未泯的看守海尔,海尔身患绝症的妻子美琳达,喜用宠物鼠逗狱监和诸“难友”取乐的死刑犯德拉克,连环杀人狂威廉,负疚深重的犯人彼特等一干形形色色的人们。”[①] 
    神秘的约翰·柯菲因谋杀两名幼女被判死罪,送入死囚牢房,他的一切都很矛盾:比正常人高出一英尺,却像个年幼的孩子一样,因为害怕黑暗而哭泣;明明“凶残”地杀了两个孩子,却缄默而温和;为自己的“罪名”忏悔,却是懊悔没有来得及救下受害者……这些都使我在影片的开头部分、柯菲刚刚出场的时候就断定——他决不是杀人犯! 
    接下来的情节也许都不能称之为情节,更像是一段死刑犯和狱监的生活白描,线索是一只名为丁戈的老鼠。剧情在五个狱监、三个犯人、一只老鼠之间纠结,而柯菲在一旁默默地存在着,看着人生最后一刻中的善与恶、 爱与恨、得与失。在这个介于生死之间的绿里上,每一个微小的存在都寄托着生命尽力挣扎的痕迹。我们可以看到人性中最有质感的善意和最不敢直面的恶意,也可以看到因为纯净而受到的包容或伤害,还有因为压抑或天性不得不发泄出来的残忍。也许这里的每个人都是我们自己;或者,我们自己,是这里的每一个人 
    除了柯菲,他不是任何人,他是奇迹。 
    奇迹的第一次出现,是一个混乱的下午。连环杀人狂威廉被送进来,顺便制造了一些麻烦。保罗一遍被麻烦这些困扰,一遍为自己的沉疴痛苦。这时,柯菲第一次使用了自己的能力——将他人的痛苦转移到自己身上并净化的能力! 
    他时时刻刻都在感知世界上一切的痛苦,仿佛那些痛苦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他身上,累积的、持续不断的。“这样的事天天发生,世界上到处在发生。”他说。他到处游离、流浪,试图用自己的特殊能力拯救一切处于痛苦中的人,然而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世界上到处在发生”。 
    当佩西恶毒地踩死了德拉克的老鼠,他来得及救活它;当海尔的妻子美琳达身患绝症,他来得及救活她。但是,当他发现两个死去多时的女孩,除了抱着尸体痛哭,柯菲无能为力;当德拉克坐上电椅,却被佩西故意忽略程序的行为折磨到痛苦至极地死去,柯菲仍然无能为力。他只能用自己的能力惩罚作恶者,甚至,当他什么也不能做的时候,他还是体验着受难者体验的一切痛苦…… 
    这种折磨使他无法在面对这个世界。“我感觉像脑袋里扎满了玻璃碎片,每当我想帮人一把,总是帮不上。太痛苦了!我不想再呆在黑暗中,如果我能了结这一切,我愿意。”当他将要坐上电椅,他这样对保罗说。 
    柯菲最终坐上了电椅,拒绝了保罗偷偷放他走的提议。他宁愿选择死亡,因为死亡至少可以带来宁静。一个奇迹在绿里上湮灭了,因为他生命中有这么多无法承受的东西,即使是奇迹也无法承受。 
    影片结束时,年迈的保罗独自在长长的走廊上回忆。过往的一切恍如昨日,他永远不能原谅自己,因为,他杀死了属于全人类的奇迹。时间在那一刻,漫长而永无止境,正如绿里上所连接的、生与死的距离。 
    二、《肖申克的救赎 》和《绿里奇迹》 
    这就是《绿里奇迹》,拍摄于1999年,是达拉邦特第七次担任编剧,第二次担任导演的作品,上映于《肖申克的救赎 》上映的五年之后。 
    《肖申克的救赎 》,是达拉邦特第六次担任编剧,第一次担任导演的作品,亦是改编自史蒂芬·金的原著小说。影片探讨了一种绝望中的希望。阴暗,逆境,救赎。人性光辉、友谊、自由。这些永不能被夺走,无论是处于什么环境。一个人的意志和机智可以怎样战胜生活中的一切不合理乃至邪恶!或者是两位主人公身上始终保持的高贵给了他们救赎? 
    《绿里奇迹》则是一个有一点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故事,关于人性,关于生命。痛苦,拯救,奇迹。无穷的生命,无穷的苦难,无穷的时间。为什么人类会有罪恶、会有痛苦?是否真的有奇迹?即使奇迹真的存在,又能有什么意义?在整个宇宙中,生命是如此的渺小脆弱,却仍然坚定的在生与死的边缘微笑着,挣扎求生。每一个或恶或善的人,都是在世间的种种痛苦中沉浮,我们会为那些美好的灵魂而感动,也会乐于看到罪恶在眼前被毁灭。一个人的灵魂是怎样承受甚至分担全人类的痛苦的?除非,那是一种惊天动地的悲悯! 
    和《肖申克的救赎 》相比,《绿里奇迹》更加沉重,多了一种对人性中善与恶把握的残酷的真实。真实就在于无力感:很多时候,面对生命中的痛苦,我们无能为力,面对他人的痛苦,我们除了悲悯,亦是无能为力。谁也不知道为什么人性中会有这么多的阴暗面,这么多的邪恶。不要指望能有奇迹来负担我们的痛苦,我们只有自己面对。奇迹已经“死去”了,死在人类自己的手里。 
    幸好,老鼠丁戈先生还在,那是绿里上的一抹亮色,是生命中必须坚持的、积极的信念。《绿里奇迹》中安排这只带来快乐的、不死的老鼠,也是一种对痛苦的对抗。 
    虽然痛苦,虽然已经没有奇迹,但是我们不必悲观沮丧,因为,还有“丁戈先生”!它让狱监们在日复一日的、直面死亡的日子里露出一抹会心的微笑,那抹微笑来源于心底的善与美,以及柔软。它让死刑犯在最后的忏悔中看到生活本应该有的快乐和希望,那是他们本来可以选择的。它让残酷者无法忍受却无可奈何,它让拯救者获得信心且相信永恒。也许,丁戈先生,也是绿里上的“奇迹”。 
    大多数的观众,也许更愿意接受像《肖申克的救赎 》那样的影片,关于“人的努力和希望”。至于《绿里奇迹》,被接受程度远不如前者,也许是因为其188分钟的片长,也许是因为节奏异常缓慢的、散文诗式的叙事,也许,是因为它悲天悯人、抽象杂糅的主题。 
    毕竟,悲悯这种东西,太过于沉重。   
    达拉邦特不是一位高产的创作者,然而这一部《绿里奇迹》,让我多次从头至尾仔细研读,且每次都泪流满面,震撼到极致。无论在历史的一页中它是否能最终成为经典,于它的光彩都无关紧要。 
    在我的人生中,它是我的经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