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人歌
(无名氏·先秦)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知不知?
Song
of a Boater from Yue
What a night tonight for me:
rowing in the mainstream!
What a day today for me:
with the Prince of my dream!
Although I'm plain and humble
thou don't see me as a shame
Oh, how troubled my heart is
When lay my eyes on thee!
Trees grow on the moutains,
and branches on the tree
Do thou feel my fondness
---GROWING fondess for
thee?

《越人歌》,最初见于西汉刘向的《说苑》卷十一《善说》第十三则“襄成君始封之日”篇,相传是中国最早的译诗。当我们为温总理的口译员现场翻译总理即兴引用的诗句而惊叹的时候,更多的惊叹也许应该留给这位不知名的翻译,虽然我们到现在都不知道为子皙现场口译的人姓甚名谁,所司何职,只是知道,他给中国文学史留下了楚辞体最早的也是最优美的诗篇,他的译品也被认为是有史可证的第一篇汉语译诗,其文学、语言学和历史价值不可估量。关于《越人歌》有两种说法:
其一:《越人歌》相传是中国第一首译诗。鄂君子皙泛舟河中,打桨的越女爱慕他,用越语唱了一首歌:“滥兮抃草滥予,昌枑泽予昌州州,饣甚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逾渗,惿随河湖”。鄂君请人用楚语译出,就是这一首美丽的情诗。有人说鄂君在听懂了这首歌,明白了越女的心之后,就微笑着把她带回去了。
其二:这是一首中国古代使用壮侗语族语言民族的古老民歌。公元前 528
年,楚国令尹鄂君子皙举行舟游盛会,百官缙绅,冠盖如云。在盛会上,越人歌手对鄂君拥楫而歌。一位懂得楚语的越人给子□翻译道:“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中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子皙被这真诚的歌声所感动,按照楚人的礼节,双手扶了扶越人的双肩,又庄重地把一幅绣满美丽花纹的绸缎被面披在他身上。
前人认为,两种不同的说法可以导致全诗内容阐释的巨大不同,如若依第一种解释,则为男女爱情诗,如若依第二种解释,就是中国古代最早反映同性恋的译诗。当然,就我个人来讲,我更愿意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读来译。
翻译很难,译诗最难。除了要传达原诗的形美和意境之外,还要按照译语的特点创造新的音步和韵脚,本人才浅,未能全部实现。特别是原诗里面有双关,到了英语里面就很难传达了,如“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知不知?”,树枝的“枝”和知道的“知”同音,暗含意思就是:木尚有知(枝),而君心尚不如木枝(知)。在英语中不会碰巧有不仅可以译意,而且还能够双关的同音词。所以,我就运用词汇衔接手段,在最后一行用了一个“growing”,使最后一个
stanza 和前一个 stanza 在形式上和意义上都衔接起来,让树木的生长和感情的增长意义上连贯,并且用
“tree” 和 “thee” 押尾韵,尽可能地保存原诗、并创造译诗的
“三美”。
略懂翻译的人都知道,翻译必然有所得失。我以为,与其患得患失,顾此失彼,不如放开手脚,随心所欲,戴着脚镣跳出自由的舞蹈。完全的自由是不可能,自由也是在约束范围内的自由。另外,诗歌翻译的最起码一点,就是一定要以诗译诗,否则不能成器为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