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长安大学书法大师邹西京先生(宋 萍)

(2010-03-20 17:17:56)
标签:

长安大学

书法大师

邹西京

杂谈

         书写亦是一种修持

                -----记长安大学书法大师邹西京先生 

                         《长安大学报》学生记者   宋萍
http://s1/middle/4a9edaf4482381c822630&690萍)" TITLE="记长安大学书法大师邹西京先生(宋 萍)" />
http://s1/middle/4a9edaf448237fef92030&690萍)" TITLE="记长安大学书法大师邹西京先生(宋 萍)" />



 

    长安大学邹西京先生,闹市之雅士,翰墨之硕儒。先生先后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和西北建筑工程学院。现任教于长安大学文学艺术研究院,任长安大学书画协会会长,中国书法学术研究院副院长,陕西东方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先生自幼喜好书法,天资聪慧,悟性极高。孩提时代一次偶尔的书写,先生对字形的巧妙把握以及运笔的娴熟流畅赢得了在场大人们的啧啧赞叹。先生的小学坐落在一个古镇,那时候学校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没人每天必须交一份自写的毛笔字,先生从未将其视为负担,乐此不疲。有时夜深人静时突然袭来“练字瘾”,先生便“嗖”地从床上翻起,伴着煤油灯,写的如痴如醉。

 

    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先生从小与奶奶生活在一起,对父亲的印象不深,记忆里奶奶常常夸父亲的字画很了得,并说先生写字也有其父亲的风范。二十岁左右,先生被分配到工厂工作,突然有一天,先生的父亲来厂里看他,没带什么东西来只当场给他作了一幅画。那天老先生随手拿起工厂桌上的用来画宣传图的纸笔,风驰电掣,嗖嗖几下,花草、青藤、蜜蜂、蝴蝶便跃然之上,栩栩如生。在场的同事看后都为之惊叹,那幅画也成为了父亲留给他的唯一一幅作品。

 

    七十年代后,先生正式开始学习书法。受当时的大环境影响,工作时常变更,但先生却从未放弃对书法的坚持。没有正规的笔墨纸砚,先生便就着厂里的由于宣传的广告大排笔,蘸上广告颜料,把黑板当阵地,或者干脆就将纸扑在地上,跪在纸上一个字一个字的挪。“那时候只觉得写字是一种快乐,只要可以练字就感觉很满足。”七十年代末,先生得益于老一辈书法家宫葆诚。陈之忠、刘自犊。程克刚先生的点化。后师承程克刚先生,得其点化真法,技艺日精,遂入门道。

 

    先生尊重传统,但不迷信成法,先生作品中即有传统的因子,又有个性的元素;既能体味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精神内涵,又能感受到书家个性情趣的自由表达。有书家评先生的书法风格:先生小楷,彰显古雅书卷之气,尽得先师之法;其行楷榜书,入欧出魏,点化峻厚,骨血洞达。在其沉雄质实,法度森然之余,又生发出虚灵飞动、变化莫测之妙趣,乃寓先师法度之中;先生尤长于篆,其篆书师法陈克刚先生多年,遍临前人吴让老、杨濠沟、吴昌硕等篆书大家之法,稽查石鼓、钟鼎、铭盘、金石之气,寻觅甲骨、象形、图纹之坠绪,先以方笔取胜,后而方圆兼容。腕下兰香韵,笔底金石气。

 

心境超脱,自出机杼

 

    先生雍容恬适,素喜清净。居城南之隅,居室布置得古典雅致。客厅四周,错落有致得悬挂着先生亲手写的字屏,篆书,隶书,楷书各领风骚。客厅正中置一方三丈长宽的红木大案几,案几上笔墨纸砚铺陈地井然有序。案几斜方靠阳台处,置一古色古香红漆石质精雕矮桌凳,石桌上摆放着一套精致的茶具,一把太师椅,一樽玻璃金鱼缸,缸内三两只金鱼串游嬉戏,好不自在。客厅四周,客厅与阳台交接处,置一拱形镂空木雕门,更显别有洞天之感。阳台窗户呈古代园林风格,有纸花木雕装饰。

 

    这样悠然雅致的布局,让置身其中之人不自觉萌生出吟诗作画的雅兴。先生把书法看做一件很神圣的事情,修养、环境、心境、灵感。平素,先生一人,泡一壶好茶,点一支香烟,选一个舒适的姿势,耳边萦绕着一段清幽静谧的音乐,于是一种意境油然而生。灵感顺着腕上,指尖传到笔尖。此时,笔成了身体的一部分,字成了表达本体的一种工具,所思所想,所感所悟都汇于笔下,溶于字中。“虽然说厚积薄发,可灵感这东西很重要也很玄妙,可遇而不可求。”先生说。有时候灵感不知在哪个角落里流浪,提笔始终找不到下笔的感觉,这个时候放下笔,看看书,听听曲,或者干脆出去散散心。也许暂时的停滞才是渐变之必需,积之既久,瓜熟蒂落豁然通焉,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瞬间走进自由的沃土,灵感火浴凤凰般呈现。灵感来的时候,先生甚至不休不眠,整夜整夜地创作,百感交集笔下不滞。客厅一面墙上的字屏便是一个晚上写就的。“那天特别有灵感,晚上吃过饭,八点多开始写,越写越来感觉,于是一口气写就了这一墙壁。”先生高兴地指着我身后的那面墙,向我介绍。

 

    任何一门技艺达到极致时,都通于“道”。先生对书法秉承一种古哲思想,认为书法是心灵与外物的契合。先生惜笔,将毛笔看做有灵性的东西,惜爱有加。每次书写前,先取毛笔浸于浓墨中,待笔端每丝纤毛都吮饱墨汁后,再将毛笔从墨中取出。先生说,运笔时也必顺从毛笔的“脾气”,心与笔坦诚交流,写出来的字才能传神达意。每书写完后必将笔洗净,于清水中浸泡多时,再将水滤尽,再悬空风干收好。谈话间,先生欣喜地告诉我,他近来发现一个好东西-----鸡毫笔。鸡毫笔是用雄鸡前胸之毛做原料制成的毛笔,其性能软于羊毫,是毛笔中最软的一种,由于毛太软,运笔时不好把握,但是这正能体现出书者的功力,只有当对章法、结构等外在变化娴熟把握又对点画的内在节奏有深刻体验,同时融入自身人生感悟,才能把握到位。正如一本书上说:“持久的书写类似于一种修持,无论是临摹还是自由挥洒,只要认真不苟,都具这种性质,由章法、结构到点化细微处,以至对水墨由笔力而逆入纸的独特感受,是由一个宏观到微观的体验。”

 

古拙天趣,怡然自得
   “诗书修身养性”此话不假,先生气质儒雅,处事豁达,脾气好得不得了。初次电话里约见,先生听说长安大学校报记者团的学生要来采访----谈成就?“不敢不敢,大半辈子就倒腾写字这一件事,不敢谈成就呐”;又说要与先生聊聊书法,先生来了兴致,欣然接受,“行啊,你哪天方便就定哪天吧!”约定周四,可偏偏周四有事撞上,充满歉意给先生回电话,先生听罢理由,不愠不火反倒安慰,“没事没事,哪天方便再定哪天!”再定周一,天大的事也不敢再耽搁,奈何本人是一路痴,到了先生家附近可就是找不到地儿,一个又一个电话地像先生“求助”,先生这回着急了,聊个书法把人给走丢了可不好,电话里现教凭太阳识别方向,“你往南走到大十字路口,我马上到路口接你!”

 

    历经周折,终于找到十字路口。身后一阵咳嗽声,转身,先生认出我来,招手向我示意。天冷,先生裹着一件朴素的黑色棉袄,慈眉善目,眼睛炯炯有神,迈步轻便稳健。

 

   书法里有风韵,则书人必是快乐且风雅之人,先有闲情才有风雅。诚如苏东坡所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要富贵于我如浮云的心态,所以风雅不仅是“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的气象,更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这个下午,先生在太师椅上坐定,先斟上一壶铁观音,啜上一小口,又劝我喝。“不必拘泥礼节,无需在乎言语过失,一切随意。” 

    杜甫说:“由来意气合,只取性情真。”先生为人真诚,不谄上不娇下,从心所欲而逾矩不,行其所行,乐其所乐,得意丘壑,养真葆华,一片天真神仙气态。先生说话任思所至,信马由缰,与先生畅聊如同在万物中神游。先生喜与自然亲近,先生是长安大学书画协会会长,平时除了组织学校的书法爱好者雅聚交流书画或于外校加强艺术交流外,先生更欢喜组织大家到各名胜古迹,名山大川去,亲近大自然。先生不满时下读书风气,只想径取花果而不想施肥,不约而同地成为追逐信息的狂蜂浪蝶。先生认为,书能净化人的心灵,给人以精神慰藉,当然需要细品。先生广交天下朋友,却不喜频繁地应酬,先生设想自己的晚年,在乡间有一间居室,养一只黄狗,侍弄些花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专心书法创作,把书法当成一种享受,风雅必是至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整个下午,先生兴致颇高,先生从书法的章法结构说到书家之修为素养;从庄子的天地逍遥谈到羲之的魏晋风度;从历史之情怀延伸到盛世之感悟。从太阳当空谈到落日西沉,先生谈得精神矍铄,意犹未尽。

临走,先生把桌上六七个洗好的红彤彤的苹果塞进我的包里,“你们学生平时在学校没啥好吃的,把这些带着路上吃。”先生一边说一边不由分说往我包里塞苹果。看看时间,又说:“这会回学校该没饭了,一起下去吃个饭再走!”我忙不迭地谢绝,可先生盛情难却。饭桌上,先生倒还歉意地对我说:“让你陪我这个老头子聊了一下午,学校上完课还跑我这来听我上半天课。听得饿了吧,快点多吃点!”吃过饭先生又执意把我送上车才回去。或许名人雅士的风骨有时未必完全体现在特立独行的非常之道,或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气质就落在这柴米油盐的生活细节里吧。

 http://s15/middle/4a9edaf448238022e755e&690萍)" TITLE="记长安大学书法大师邹西京先生(宋 萍)"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