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自网络,向作者致谢!)
清泉村的白家是个小户.
白家是从哪里迁到清泉村的,没有几个人能说清楚.到了清泉村就是哥四个,别的哥仨有儿有女,只有三门清一色的闺女,并且生了六个姑娘。
在哪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农村没有儿子就低人一截。就被人瞧不起。生产队里的工分,三门的老三家撑的最少,一年到头的日子过的很清苦。秋天,生产队分红薯,别人有劳力的早早挑回了家,都吃上红薯稀饭了,老三一家子还头戴星月往返在地头,家里的路上。冬天,当别人家的闺女在家绣花时,人们还见老三的闺女站在结冰的井台上,大的在打水,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领着小一点的五姑娘,六姑娘在边洗衣裳边照顾小的。井水冒着的白烟掺和着姑娘的哈气,在寒风中,一眨眼地散去.姑娘的小脸,小手早已冻的通红。
老三和老婆何尝不想自已有个儿子呢?看到这一群的姑娘,再加上年龄的增长,两口子也就认了命中无儿的结局。
等到五姑娘出嫁时,白家家长就和老三出主意,让老三两口子招个上门女婿,老三没有同意。老三寻思着,到六姑娘出嫁时,再招个女婿不迟。
那时虽然已到了八十年代,生活有了很大改观,但老三家仍住着祖上留下的老房,低矮的房子,昏暗的光线,再加上呛人的煤烟味,又有谁愿意来做这个上门女婿呢?
托亲戚,找熟人,终于从大山深处找到一个愿做上门女婿的。这个小伙是弟兄五个,他也在家排行老三,因为姓吴,人们习惯于叫他“吴三”!
自吴三进了白家门不久,吴三和六姑娘就生了一个儿子,人们这才看到老三两口子那丢失的笑容!吴三也继承了山里人的厚道和勤劳,对老三老两口十分孝顺.家里家外总见吴三忙碌的身影!街坊邻居也都对吴三翘起大拇指,都为老三老两口,能找到这样的一个上门女婿而庆幸!
吴三起先赶牲口车从山上拉石头,给白灰厂送,辛辛苦苦有了点积蓄后,又从信用社贷款,买了辆小拖拉机,继续拉石头。经济情况刚有了好转,吴三又和别人合伙买汽车,跑起了运输!这小日子从这开始,才算真正有了起色。
那几年,农村时兴盖庙风,七十多岁的老三为村子盖庙帮工,不小心从墙头上摔下来,重重摔了头,当吴三把他送到医院时,人早已断了气。吴三根据自已的经济实力,不出风头,也不落后的为老三办了丧事。并披麻戴孝,摔了老盆,把老三体面地打发了!
等埋了老三,乡亲们对吴三更敬佩了!一个山里的娃子,能到白家倒插门,而且比一个亲儿还做的好,老三在天之灵可以安息了!
前两年,老三的老婆又得了癌症,吴三跑北京,上石家庄为老三的老婆看病,当得到医生说,病已到了晚期,没有办法时。吴三一个人跑到老三的坟头,大哭了一场。责怪自已没有照顾好娘,责怪自已没用!
老三的老婆最终还是走了!吴三强忍悲痛,为了白家,也为了自已,他还要坚强地活下去!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半夜里突然传来六姑娘的撕心裂肺的哭声,邻居们纷纷向白家奔去,还是那低矮,昏暗的房子,只见吴三仰面躺在炕上,耳孔,鼻孔,嘴里流着血,人却断了气。人们猜测,以前就听吴三说过,他自已血热,莫不是因为血热,而引起的暴死吧!此时,六姑娘死去活来的哭喊,让人猛地明白,眼下最重要是安排吴三后事。邻居们慌忙摘下门板,和吴三洗了脸,换上过年才穿的新衣服,把吴三抬到了门板上。
天一放亮,白家家长就来到了吴三家,张落吴三的后事,还派人去了吴三的深山老家,请来了吴家的家长。对吴三葬在哪里进行了商议。吴家的意见是想拉回深山老家,白家家长不同意,他说:“吴三这娃,对白家是有功的!人死了,再拉回深山老家,这叫清泉村人,咋还有脸出村?”白家家长态度坚决,来此吊孝的乡亲也都纷纷求情!看到这里,吴家忍泪答应了!
按农村的风俗,因为六姑娘还健在,吴三不能入祖坟,只能丘起来。于是,就在村边的高堰头上打了个洞,把吴三先安在了这里。
吴三死了半年后,就有人给六姑娘说了新婆家,看着这破落的家,六姑娘也动了改嫁的心。白家家长听说后,死活不同意,并对六姑娘下了最后命令。“人要是走了,白家的财产,一点也不能带走,你更不能再蹬白家的门。”六姑娘真的为难了!
在一个漆黑的夜里,六姑娘带着孩子,偷偷跑到了改嫁的新家。
白家家长听说后,赶到了吴三家,只见大门紧锁,锁上缠着一纸条,上面写着歪歪扭扭的一行字:“我要和孩子住新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