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甥书包娘舅买
——儿童入学风俗杂记
由于今年罕见的酷暑,本地教育部门决定,推迟开学日期,因此新学年是从
9月4日开始的。从这天起,我的外甥聪聪(费云冲,小名冲冲,可是我总喜欢叫他聪聪),将正式成为一名小学生了。“外甥不出舅家门”,聪聪性情,颇有几分似我幼年的模样,衷心地祝愿他学习天天向上!
江南素称“文化礼仪之邦”,崇文重教,对儿童“上学”颇为重视。依本地的传统风俗,学童的娘舅要给他买好书包和文具用品,考究一点的还要准备新衣服鞋伞什么的。手头恰好有一册《湖州风俗志》,第四章《礼仪习俗》之第三节《求学》中对此叙述很是详细,除了“外甥书包娘舅买”之外,尚有“状元灯笼”、“糕点礼物”、“开笔”等等繁文缛节。本人生性懒散,但也不愿委屈了外甥,于是早早备了红包送去,由着外甥自己去选购罢了。
依稀记起三十年前我上学时候的事儿来。家母是独生女,也就没有娘舅买来书包了,所以我的书包是姑母买的。那个年代倒也简单,根本就不用挑,清一色的黄书包,也就是军用挎包的款色。除了书包,其他还有些什么已经不记得了,只是下雨天上学用过的一把黄布伞印象深刻,不知道是否姑母送的。我上小学时六周岁还不到,实在矮小得很,而那把黄布伞几乎和我差不多高,现在想来当年在风雨中背着书包打着伞的情景一定很滑稽也很感人----应该有点“小呀么小二郎”的味道。如今黄布伞早已绝迹,外甥他们是从未见识过的,但那把黄布伞实在的“经久耐用”,陪着我度过了整个小学的苦雨时光。
女儿怡旸今年六岁,喜欢唱些童谣、儿歌。曾经有一段时间常唱这么一首:“功课完毕太阳西,拿起书包回家去。看见父母行个礼,父母对我笑嘻嘻。”早已耄耋之年的她的曾祖母、我的祖母听了哈哈一乐,引出一段故事。
祖母幼年也是家中独苗,甚得父母宠爱,虽是女孩,也被送去上过两年私塾,这在那个年代已经很不容易了。她的娘舅给她买过一个非常精致的“书包”。当时一般乡下孩子上学用的是布袋,简陋些的只是用块布包一下文具,也有用竹篮的,而祖母得到娘舅买的礼物是只藤制的书篮。长方形制,上面有盖,有插销可以上锁;里头分层,笔墨纸砚摆放有序。有点类似今天女士用的首饰盒但要大些,在当时也算是件好物事了,祖母当然爱不释手。但毕竟是“书篮”而非书包,所以祖母当年是“提着书包上学去”的。
故事就出在这“书包”上。那个时代,既然上了学,就是“读书阿官”,必须礼貌斯文。先生教导,放学回家,见到父母长辈,须要行礼。先生的话自然要听,于是每当祖母提着“书包”放学回家,一路遇见长辈,行礼如仪。那时虽然已是民国,但乡间礼仪,仍如前清,行礼一般就是作揖。“读书阿官”要显得斯文,总是认认真真地长揖到底。但作揖时却从来没有想到要把“书包”放下,还是拿在手上,因此每作一次揖都觉得不太顺手,而且“书包”里的笔墨纸砚就得“噼里啪啦”一回。一路行礼回到家里,还要直奔灶前,向着“灶家菩萨”再施一礼报告回家,才算停当。到这个时候往往已经累不堪言,“书包”里的世界更是一塌糊涂。
刚刚入学的祖母感触颇深:“‘读书阿官’真吃不消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