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笔记(23)
(2013-09-08 21:47:03)
标签:
planner广告公司杂谈 |
分类: 一个广告公司Planner的日志 |
上周五,在一家知名连锁快餐企业提案。客户一进门,我就觉得气氛不对,煞气腾腾。上海女人瘦削的脸上不见一丝笑容,耷拉个脑袋说不舒服。提案当中,她不是抱着头,就是长吁短叹,再加上一阵阵冷笑摇头。这种场面其实已经很难让提案者有多少热情发挥了,姐姐总算还见过点世面,我自岿然不动。但是后来的客户反馈当中差点就跟那个女人杠上,其中有五分钟我也彻底黑脸,真想拍桌子把她顶个狗血喷头。断章取义有意思吗?!但是我知道这样不行。倘若我是人家广告公司的正式员工,那反倒不怕撕破脸了;可我作为一个freelancer,怎么都不能因为逞一时之勇把别人的长期客户给得罪了。窝了五分钟的火,转念一想不就是个小破提案嘛,至于因为一张屎盆子脸就给自己气受吗?人家说不定是大姨妈呢,想想当时做娇爽时候的广告口号吧:每月爱你多一点。嗯,那我就爱客户多一点吧。
说句实话,当时真正帮助情绪转化的原因当然不是因为娇爽的广告,而是突然想到就在三天前,我还坐在客户的阵营里目睹长桌对面的agency遭遇冷落和羞辱。那是为另一个饮料客户做freelance
consultant,我也很有幸第一回做了客户。提案的创意公司中有一家是由一位我很尊重和敬佩的创意老大领衔,可是提了三次都不合客户的意思。其中的一次,客户向连珠炮一样地发问,火力比机枪排还猛。会后,就连在场的客户老大都说他都听得胆战心惊,连腿肚子都在打颤。我的确是有点庆幸自己不在被骂的行列,却完全没有成为客户阵营的得意感,甚至还有一丝兔死狐悲的悲凉。其实,agency和客户之间第一缺乏的是信任,第二缺乏的是沟通。即使大家都用同一种语言,但背后的意思却可能完全不同。就像这家creative
boutique,不能说人家就真的很差,但恐怕他们至终都不知道死在了什么上面。
一周之间,角色转换。从桌子这端移到另一端,同样面对极具攻击性的黑脸,却是两种心情,两种态度。
看多了,也平常。这个行业,每天一出戏。
前一篇:遇见那时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