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么撞进广告圈的(15)

标签:
广告公司三星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ivey商学院多伦多大学 |
分类: 我是怎么撞进广告圈的 |
广告公司的运作是一个协作化过程,即使创意是其中最有可能扬名立万的角色,一支好广告的诞生也极少是某个个体产出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在这个圈子里经常会发生连带跳槽的事情 -- 一个大佬走了,顺便也带走了一大串。很好理解!这样一个强度、压力如此之大的行业,跟几个合作默契、工作得力而又玩得来的伙伴一起干活,至少不会让加班的漫漫长夜变得暗无天日。很多时候,烂活儿也是可以忍受的,只要是跟意气相投的朋友一起干。
MBA进入第二年自由选课之后,学习压力变得轻了很多。至少对我而言,不用再花大把的时间在既缺乏兴趣也少有天赋的财务会计课上了。我们终于有了一点时间去到处瞎捣腾了。
不知从哪儿听说三星加拿大公司在搞一个Case Competition,参加对象是加拿大最好的三个MBA Program的在读学生。三星在北美的成功经验值得所有有志于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国内企业借鉴。在北美,大多数品类市场都已经成熟饱和,一个亚洲品牌要打拼下一块地盘谈何容易?!三星的进入策略是从低端产品开始的,经过多年低价渗透,它终于成为北美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品牌。在根基打扎实了之后,三星企图逐渐转型,从一个被视为技术含量低的韩国廉价电器品牌升级成为技术革新领先的国际性电器品牌,品牌受众从社会底层群体转为中等偏上收入阶层。那个Case就是要每个参赛队伍提出一个品牌应对方案,如何帮助三星在北美市场成功转型。获胜队伍的奖励之一,是三星企业从冠军队伍中雇佣一位学生。
老外们似乎兴趣不大,很多人听到三星这个牌子,都流露出一点不屑的神情。而对于我们来说,任何在大品牌公司工作的机会都会值得争取一下,何况好的Marketing工作机会在加拿大要比美国少得多。而且,我们对于三星品牌的正面认识要比白人老外多很多,甚至带有了一点更深的私人情感。这个时候,与其说三星是一个韩国牌子,不如说是一个黄皮肤人创立的亚洲品牌。嘿嘿,在国外,这种一不小心就上升到国家高度、种族高度的小心情真的更容易发生。
我跟一个以前也在广告公司供职的朋友先凑到了一起,然后我们又找了Lily,就是跟我合作暑期通用汽车项目的女生之一。她之前有General Management的经验,有助于我们跳脱简单的营销范畴,从一个更高、更宽的角度去解决客户的问题。虽然中国人在一起工作更顺畅,但是我们商量之下,还是觉得队伍成员的组成不能过于单一。去问了几个韩国同学,但由于他们都不是主攻市场营销方向的,所以兴趣不大。这样,我们不得不把目光聚集到白人老外身上,毕竟,这个案例的目标是进入他们的市场,针对他们这样一群中产偏上的人群。
我想到了“公子哥”Michael。他实在还算是个叫人愉快的合作伙伴,况且他也更有愿望进入市场营销领域。
就像以前的每一次对话一样,他在听我们陈述的时候,还是一副左顾右盼、满不在乎的样子。等我们刚甩下了最后一个字,他就很爽快地说:“I'm in!”仍旧是一派轻描淡写。
就这样,在课余的学习室里,我们四个人就开始了一场自找的“麻烦”。Michael不算是一个工作很卖力的人,但他从不推托分配给他的活儿;讨论的时候虽然时有晃神,却也所幸能够很快把自己给拉回来。无论如何,过程是辛苦、激烈却欢乐的。
没想到的是,与一般的客户提案不同,最后的提案并不只面对客户评审团,还必须同时面对另外两支竞争队伍。场地也并非在客户办公室,而是被设在了多伦多的一个剧场里。偌大的场子里光线昏暗,陈述的队伍必须走上舞台,把嘴凑近能把声音放大好几倍的麦克风,孤零零地曝于聚光灯下。这不免更容易叫人紧张。幸好,我们四个人最后表现得都比较稳定,没出什么大的纰漏。三支队伍中,一支明显较弱,剩下我们跟西安大略大学Ivey商学院的队伍不相伯仲。他们的主讲好像是个CBC(加拿大出生的中国人),成竹在胸、口若悬河。我当时觉得:如果客户一定要在获胜队伍中挑选一个学生进入三星,那他们很有可能会选择这位,而这,也意味着客户必须把胜利给予他的队伍。
可惜的是,今天当我试图去回忆当时的解决方案,却真的一丁点都想不起来了。我想,可能还是缺少真正精彩的想法吧。果不其然,我们输给了Ivey。
而最后回旋的有趣尾音是,客户并没有把唯一的工作机会给那个台风稳健的CBC,他们甚至没有给到参赛队伍中的任何一个人。那唯一的幸运儿竟然是陪我们队伍去参赛的一位师兄,一个细眼睛高颧骨的韩国青年。听闻这个消息,再想起那座剧场、那个舞台,我们顿时觉得好像是参演了一场陪太子读书的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