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 我的灵感被触发了~~~

标签:
旅游斯坦福加州硅谷sanjose美国罗丹加莱义民 |
分类: 游 |
斯坦福大学的校训,选自16世纪德国人类学家Ulrich von Hutten的一句话:“the wind of freedom blows”(自由之风吹拂)。而学校的第一任校长David Starr Jordan之所以选择这句话作为校训,源自于他对这种质疑、批判与开拓精神的认同与推崇。他曾经对斯坦福的师生说:“这所学校将随着人类文明的延续而永在……它不为传统所禁锢,不为外物所阻碍,它一往无前”。
斯坦福的幸运之处在于,Jordan先生以及他后来无数的继任者们没有食言 - “它不为传统所禁锢,不为外物所阻碍,它一往无前”。而我们的不幸之处是,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先生的继任者们,完全忘记或者有意忽视了一个真正优秀的大学赖以生存、繁衍、繁盛的根本之道。今天他们擅长的,大概就是“真理维系于斯”之类的狡辩吧。
斯坦福大学的Cantor艺术中心拥有一座颇具规模的博物馆,里面收藏着除巴黎之外最大量的罗丹青铜雕塑作品。不巧的是,其中最著名的“思考者”正被北卡罗来纳艺术博物馆借展至2012年。博物馆全年免费对外开发,而像“加莱义民”、“地狱之门”这样的罗丹名作(应该是复制品)就日夜敞露在加州的阳光雨水之下,与你我擦肩而过。我想,艺术的存在不仅为这个全美占地最大的校园注入了更多的文化气息与美学意境,也在刺激着学术研究的灵感,让斯坦福从形式到实质上都成为一个真正的自由之谷。而硅谷的形成就要拜斯坦福众多校友所赐,HP、Cisco、Yahoo、Google等公司的创始人均来自这座校园。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得以在短短几个小时内走马观花地看遍苹果、谷歌与斯坦福校园。
据说斯坦福商学院的口号是:Change the life, Change the organizations, Change the world(改变生活,改变企业,改变世界)。当一个人心中始终怀有热情的改变世界之心,世界终究会被他改造,或多或少。
斯坦福博物馆外散布的青铜雕塑,中间黑色的那扇门就是罗丹的“地狱之门”
看到这些中国收藏的时候,我的心情忽然没有以前那么复杂了。与其在一个不懂得尊重历史、尊重艺术的父亲手里毁坏,不如寄养在一个懂得珍惜与保存的行家那里。放开了看,这些好东西不仅仅是中国的,更属于全人类。
富于热带风情的校园
一条通往自由与新知的长路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张照片。不知道当年的设计师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意图,对我而言,这个设计充满寓意:不论是在人生还是在学术研究中都遍布着这样的分叉路口,自由在你,选择在你,判断也在你。而对于一个有基督信仰的人来说,正前方的十字架可能蕴含着更多的信仰暗示。
罗丹的“加莱义民”(可惜忘记拍一些细节特写了)
斯坦福大学的主楼群设计很有西班牙南部安达卢西亚风情,颇像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建筑风格,原因不知,愿求祥解。只是这样的建筑风格,再加上棕榈树、湛蓝无云的天空,真让人有点不知此处是何处了。
我的灵感终于被触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