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弟,加油!

标签:
旧金山艺术学院创意广告绘画 |
分类: 七七八八 |
表弟老李今年年初终于如愿以偿去了美国,在旧金山艺术学院开始修习动画设计,能靠近电影工厂好莱坞,他很高兴。
他也开了个博,目前为止博文主要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初登陆时的窘迫忐忑,包括在机场被当作嫌疑“恐怖分子”要求开箱验货和住进一个没有窗的十来平米的蜗居。第二部分的基调完全变了。开学后,他开始没日没夜地画啊画啊画啊,吃饭上厕所的时间都用来背英文单词,简直比海绵还海绵,完全成了一个拼了命自觉追求新知的刻苦孩子。他在国内那会儿有时候也牛哄哄的,自诩为国内最好的动漫设计师 - 之一。可在学校才几天,听了几场迪斯尼大牛的讲座,看了老师现场展示的绘画功底,参观了学校的设备和展室,立马就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于是更加发奋了。
以下两张是他最近的作品。老师让他们画一个人脸部扭曲时的形态。左边是他想象脸被酒瓶砸到,右边是从他呲牙咧嘴对着镜子摆出的造型临摹而来。
在自由开放的环境里受到可能是全球最棒的老师的指点,他进步神速,但也因此他最近常常痛悔当时在国内的大学里连皮毛都没学到,继而感叹幸好自己出来了,不然永远都是井底之蛙。
对比国内和北美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我完全同意他的观点,也深切理解他的体验。前两天跟一个同事聊天,说起如果现在可以回到学生时代你最想做的是什么。我想了想,“我最想做的就是不再做个好学生!”其实不用我描绘,大家脑海中也已经浮现出一个标准的中国式好学生的形象了吧!真不好意思,我的一个侄女就是这方面的典范。据说全家聚餐的时候,她如果到场也只会停留五分钟,匆匆扒拉两口饭之后就躲回自己房间读书去了。这两天她正面临高三填志愿。在清华北大复旦交大之间徘徊,却不知道要选哪个专业。她妈说,你喜欢干什么呢?她摇摇头,我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我对小朋友本来不应该太苛求,但是她这回答实在是太符合我对一个中国式好学生的认识。好学生的标准答案有两个,一个是从来还没时间想过自己喜欢什么,唯师命是从;另一个是哪个专业热门、分数高我就去哪个。而作为一个曾经的好学生乖孩子,回首学生时代,尤其是中学时代,我觉得所学一片空白。谁还背得出元素周期表,谁还会用到化学方程式、力学分析和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奶奶的,我的青春竟都耗费在这些无比高深的“知识”上了,而现在,这些知识早就离我而去,并且将毫无疑问地与我永别。这样说来,青春几乎被白白浪费!好学生的青春更是如此!
我在加拿大读书那会儿,一开始特别不习惯老师的讲课。大多数老师上来就发动学生讨论,一顿胡吹乱侃之后,下课了。老师拍拍屁股走了,这让我很纳闷:你倒告诉我一个正确答案呀?!这就是中国孩子的逻辑。中国老师传授的是僵硬的知识,而外国老师传授的是思考的方法。当我们还在挖空心思地分析巴金的山那边究竟意指什么的时候,老外小朋友们则在意趣纷呈的课堂内外形成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形成自己的世界观。所以,我们当时小组讨论的时候,刚刚毕业的洋人小伙可以对着各类话题侃侃而谈,而有着四、五年工作经验,甚至已经位居企业中高层级的中国同学却经常陷于茫然。
发了点小牢骚之后,让我说回老弟。他最近有点从妄自尊大走向妄自菲薄,仿佛自己过去几年的人生一无所有。其实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很多初到欧美的人都有过这样的心理状态。在度过了最初的紧张局促,开始适应当地生活之后,人们开始关注起发达国家很多美妙的地方。而我想说,对于从事创意工作的人来说,保持开放自由的心态尤其重要。无论你身处什么环境,跟什么样的人打交道,都要相信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其美妙之处,它不可能完美,但也不可能一无是处。作为一个来自中国又想要在美国立足的创意人员,对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深刻了解并将其巧妙融合于西方表现形式,可能是唯一能够帮助你从一众英语说得爆溜、想法稀奇古怪的洋人堆里脱颖而出的筹码。所以,不管我们过去遇到过多么糟糕的老师,浪费了多少年轻的光阴,甚至对这个体制有多少不满,都不要因而唾弃我们的文化。
老弟,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