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正式命名为“厦门市金莲升高甲剧团”。
厦门市金莲升高甲剧团自建团以来,名伶辈出,剧目丰富。早年,《屈原》、《包公三勘蝴蝶梦》、《满江红》等剧目由香港唱片公司灌成唱片。传统折子戏《扫秦》由香港凤凰电影制片公司摄制;《武则天篡唐》、《春草闯堂》等剧目由中国音像公司录制,行销国内外。近年,大批剧目由省、市拍成电视戏曲片发行东南亚及国内外。
1960年,剧团赴京参加国庆献礼,演出《屈原》、《海螺》、《审陈三》,得到中央文化部充分肯定。途经上海、济南、武汉等九都市巡回演出,受到专家和观众好评。
1985年现代小戏《竹杠桥》、《争牛》分获全国农村题材现代小戏录相比赛一等奖、丰收奖。同年,高甲小戏《竹杠桥》在省第十六届戏剧会演中获剧本创作三等奖。
剧团艺术人才在国家级、华东区、福建省及厦门市举办的戏剧会演比赛中,获一、二、三等奖达百余人次,拥有省级金牌、银牌、铜牌获得者数名。
1986年,赴菲律宾马尼拉演出36天,获得极大成功。
1988年,赴香港参加“88年中国地方戏曲展演”场场暴满,轰动一时。
1994年3月,应邀到台湾参加台北“戏曲节”和高雄“戏剧季”演出活动。并到台南、基隆等处公演,多家报纸载文,赞声不绝。
1994年4月,应金门中化民俗文化交流协会邀请,到金门作为期一个半月的演出,观众人数达8万人次,得到中央文化部的表扬和国务院对台办嘉奖。
1996年,重新创作的传统剧目《审陈三》参加中国(湖南)第四届“映山红”民间戏剧会演,获演出一等奖及五项单项奖,同时该剧目荣获厦门市首届文学艺术优秀作品奖。
1999年,创作大型高甲戏《金刀会》参加福建省第二十一届戏剧会演,荣获优秀剧目奖及六项单项奖。同年,该剧荣获厦门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文艺作品征集特别奖,9月晋京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优秀剧目献礼演出,中央电视台、福建电视台分别摄制播放该剧。2000年该剧荣获省第三届文艺百花一等奖及第二届厦门市“金鹭奖”金鹭大奖和五项优秀单项奖。2001年荣获厦门市第二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2002荣获第十二届“孔雀杯”奖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剧本创作银奖。
2001年再度应邀赴台参加两岸高甲戏研讨会暨高甲戏展演;12月赴金门巡回演出。
2002年创作大型历史剧《上官婉儿》,参加福建省第廿二届戏剧会演,荣获优秀剧目奖及七项单项奖。
2003年,创作大型历史剧《上官婉儿》参加第八届中国戏剧节,荣获曹禺
戏剧奖·剧目奖及9项单项奖。
2005年,《上官婉儿》荣获厦门市第四届“金鹭”奖,优秀剧目奖。
近些年,剧团许多演员和小剧目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以及“走遍中国”等栏目上亮相,许多剧目上了省、市电视台。现剧团老、中、青三代演员阵容齐整,多年来,在闽南地区享有盛誉,邀约之情,应接不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