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婚宴,彰显出日益淡泊的人情
每年的五一和十一黄金周,都是婚宴最为集中的日子,最近几年的每次婚宴,都令我在黄金周期间增添莫多的郁闷,我时常在想:这样的婚宴状况何时才能改变呢?
记得1982年我结婚时,一共才办了三桌宴席。婆家因为家庭经济窘迫没能来人参加婚礼(虽然婆家的村庄离我们这儿只有200多里路,但他们当时手头极为拮据,路费都花不起。)只宴请了我家的一些亲戚,父母单位的几个同事,我丈夫的几个同事、同学和我的几个知青战友、电大学友。
我妹妹和三个弟弟结婚时,我们家也都是办的三桌宴席,只宴请最知近的亲戚、朋友。那时结婚的宴席最多也不会超过六、七桌。记得1990年我三弟结婚时,参加婚礼的宾客每人只上礼20至30元钱。
但是进入千禧年以来,婚宴却是越办桌数越多,价码也越来越大,已经由1992至1995年的10至20桌扩大到现在的30至60桌,随份子的钱也由1995年以前的30至50元上涨到现在的100至200元,关系特殊的甚至有上礼500至1000元的。【注:随礼100至200元是2010年以前的价码,现在普通关系的人随份子的价码已经升到200至300元了。】然而,尽管婚宴越办桌数越多,份子钱的价码也越来越大,但人情味却越来越淡泊。
前几年,我们地区有些人利用子女的婚宴撒大网,见人就下通知,不管以前的交情深不深。大家自然对这种行为十分反感,认为撒大网的人是想利用婚宴挣钱。很多人干脆不去“喝喜酒”,令婚礼主办方异常尴尬。实际上婚礼宴请是礼尚往来的事,张三的孩子结婚请了李四喝喜酒,李四的孩子结婚时必定要请张三,这是谁也占不了便宜的事。真正得到实惠的是酒店,如今任何一家酒店都有翻番的利润。
大家都在一个单位里工作,低头不见抬头见,事情办得太绝了毕竟不好,即便某人和你交情不深,他的孩子结婚请了你,到你孩子结婚那天你可以再请他呀!话虽是这么说,有些人的孩子还很小,要等十多年以后才能结婚,谁知到那时情况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万一他调走了,或退休后跟着孩子去外地生活了,将来上哪去找他?于是人们纷纷切磋对策,力求探索出一个既不伤人、又不吃亏的法子。
中国人在这方面就是聪明,很快人们便都想出对策来了:2010年以前随份子的价码最低是100元,你上50元的礼固然不好看,因为礼单是要长久保存的。于是有人便想出了高招,招呼着爱人、孩子一起去参加婚宴,力争把这100元钱“吃”回来!毕竟礼单上只记载着某人随礼多少钱,并不记载哪家去了几口人。2000至2007年,我们县的婚宴价码是每桌300元(最低价),还不包括主食、酒、饮料、烟、喜糖、花生、瓜子钱在内。一周岁的小孩在宴席桌上都要占一个座位,这样一来,婚宴主办方能不赔钱就不错了,哪里还有钱可挣?有些人的家里去人实在是太多了,竟有去四五口人的,除了配偶、子女,连儿媳妇(或女婿)、孙子、孙女(或外孙、外孙女)都跟着去,当有人批评说他们家去的人太多了,大伙都这样做,办婚礼的人会吃不消的,他们却振振有辞地说:“若不是为了给他捧场,我愿意带着全家上他那儿吃这顿饭吗?别看现在肉贵,花上30块钱就能买好几斤肉,我们5口人能吃得好好的。这下子100元钱掉水里都不响!”2008年春天,猪肉涨到十四五元钱一斤,婚宴的价码也涨到了580元一桌(其中还不包括主食和烟酒茶糖、花生、瓜子),这时每家去的人数才减少了。
现在都有婚礼录象,很多办婚礼的人家看录象时,都特别留意婚宴上某家去了几个人,一边放录象,一边不时地喊:“看!***家去了3个!***家去了4个!”实际上礼单上无法记录的东西,婚礼录象上已经记录下来了。根据婚礼录象统计,2007年以前,我们地区的婚宴平均每家去2至3个人,婚礼举办方收支才能勉强持平,有时还略亏。
2002年1月22日,我的一位知青战友的儿子结婚,她再三地告诉我带着儿子一起来喝喜酒。我儿子原来从不愿参加任何婚礼,但我说:“黄阿姨再三地说一定要你去,你怎么也该给人家一个面子。”他便无奈地答应参加。我儿子中午放学到家就12点多了,赶到宴席厅已经12点40分,大家已经快吃完饭了。他看到还有满满两大盘子菜没动,都是些精华的东西,腰果、虾仁、鱿鱼、大虾、海参、鸡腿......都是他最爱吃的东西,他顿感到很高兴,伸出筷子刚要去夹菜,不料一位女士说:“这菜你不能吃,这两盘菜都是我给二儿子留的,他还没放学。”我儿子听了气得把筷子一扔就跑了,任凭我怎么喊他,也没有回来。事后大家说:“她们家已经来了仨了,二儿子难道非得吃这顿饭,赶上算,赶不上拉倒呗。”
我本可以每次婚宴都携丈夫和儿子参加,可他们俩却是死活不肯去,有时主人诚心地招呼他们去,他们也从不赏脸,说:“看着桌上的那些人抢饭,觉得丢人。”许多人对我说:“即使你丈夫和儿子都不来喝喜酒,到你的孩子结婚时,他们照样会全家来的,这样你就亏得太多了。”我说:“亏就亏吧!他们爷俩最见不得现在这婚宴的阵势,让他们来,不用吃饭,光吃气就能吃饱。”
我们地区的婚宴,还有一个特色,就是不等大家吃完饭,就有许多人纷纷端起盘子把菜倒进塑料袋里,自己桌上的菜倒干净了,就到其他的桌上去倒,都说是拿回家喂狗。究竟是喂谁?喂几条腿的狗?就不得而知了。当然也有人不愿意说把菜拿回家喂狗,直截了当地说:“儿媳妇没能来,拿回一些菜给她吃。”
2005年五一节,一位知青战友的孩子结婚,我所在的这张桌上就有两个人在开饭前,每人向服务员要了5个一次性餐盒,开席后,服务员上一个菜,她们就往餐盒里装一个,装的当然都是很精华的东西,例如炒鱿鱼只要鱿鱼,不要蒜薹,腰果炒虾仁,只要虾仁和腰果,不要胡萝卜和芹菜。酒店和餐厅的盘子看着很大,其实很浅,她们俩把精华东西都装走了,我们这一桌人还有什么可吃的?我真想说:“你们别装了!你们还让大家吃饭吗?”但是这么多人都保持沉默,我也不想充当这个伤人的角色,因此,只能是由她们去了。没吃饱饭,只能回家恶补。婚宴结束后,我回到家里又吃了一大碗面条。
前些日子的婚宴,还算好,我们这一桌都是科研人员,多少有点绅士风度,吃饭时没有乱抢的事件发生。但是还没吃完饭,就有好几个别的桌上的人过来,见菜就往塑料袋里倒。看到这个阵势,我如同打翻了五味醋,感到一阵阵作呕。
如今的婚宴,已经变味变得太厉害了,参加这样的婚礼,非但不是一种快乐,简直是一种精神折磨,令人感到难以言状的郁闷。它已经远远地背离了办喜事时朋友、同事之间互相捧场的初衷,人们把参加婚礼随份子戏称为“买饭票”。我不知道,这种变味的婚宴究竟要持续到何时?我期盼着将来的婚宴能够变得令人愉悦、惬意。
海凝写于2009年5月19日,这次发表略有改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