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陆杜马塬传奇(上篇)
作者:王正选
在莽莽中条的墩台山峰,透过氲氤缥缈的雾岚向南瞭望,有一道如漂浮在绿色海洋上的塬面叫杜马塬,是杜马乡的中片,隔沟望西的塬面是杜马乡的西片,隔沟望东是杜马乡的东片,三个塬面点缀着16个村庄,12800多口人把28245亩耕地打扮成了花团锦簇,硕果飘香的人间美景。
这里有惊叹世人的传奇。
杜马塬长成了关羽的样子
关羽当年打死恶霸熊祥、火烧衙署、砸烂牢门,翻过中条山,奔赴河北涿县,不是坐客车、骑摩托、走高速,而是徒步从杜马塬走到黄河边的金鸡堡,遥望家乡三叩首后,从金鸡堡山根下的黄河太阳渡过河,从此远离家乡。后人就在金鸡堡上修建了坐南面北的关帝思乡庙。关帝经过的杜马塬,没有留下关帝的故事,但杜马塬长成了关羽的样子。
你若不相信,可在杜马上空俯瞰杜马塬,那马村就是昂扬嘶鸣的战马,骑在马身上的人是:七里坡、东坪头村分别为人的两只脚,杜村为人的肚,所以该地方叫杜村,辛庄为人的心,所以该地方叫辛庄村,杜村、辛庄也可称为人的腰,柳沟、潭里为人的肩,柏池村、向东村和对应的堡里、柏坂村为人的左右两臂,上村为人的脖子,安头村为人的头,故安头村的地方叫安头。杜马塬正是关羽骑着赤兔马,手持偃月刀,纵横千里,征战疆场的样子。
龙王在杜马马村修行过
话说那年那月那日中午,风和日丽,万里无暇。王母娘娘和女娲娘娘出游至马村上空时,只见下面有座山塬酷似马形:南,如昂头嘶鸣的马头(五里马村坡顶),东南(东坪头村)、西南(七里坡村),如马挺直有力的左右前蹄,塬后东西两面莽莽沟坡如马两条稳健待奔的后腿,塬后的塬面(如今的杜村)如舞动的马尾巴,似如马背般的塬面有一如山般高大的雪白马形巨石。但见巨石光芒四射却不耀眼,四周花草摆动却无尘风。二娘娘甚奇,遂落下云头,降至“马背”,观赏奇景。此时,巨石四周暖风微微,花香扑鼻,云雾祥和,似有绕梁乐歌入耳。俄顷,王母却如梦境,恍惚间觉得自己产下一子,与石戏耍玩儿。醒后,正待与女娲言说梦境,却听得玉帝呼唤回宫议事,便与女娲速速离去。二娘娘离去后,只见王母坐处落下隐隐红印。百日之后,此红印开始日日增幅。春去冬来,花开花落,不觉间,五百年已过,但见巨石通体褐颜,熠熠生辉,形如随时欲飞向天际的赤色高头大马。这天夜里,巨石马忽然就地打了个滚,仰天长嘶一声,幻化成人型,直往天宫奔去。把守天宫大门的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皆横眉立目,怒问:来者何人?石马人曰:我乃王母流落凡间孩儿回宫,还不速速闪开!四大天王闻听具惊:王母何来流落孩儿!持国天王便速回宫将此事禀报与王母。王母闻听大惊,心中暗衬,此孩儿定是那天在巨石马上小憩之果,但此事若被众神和玉帝知晓,怎能说得清楚,这事是万万不能认可,但毕竟是自身所遗,即使不认也得留他个出路。于是,王母佯装大怒曰:这个孽畜好大胆,竟敢如此谣言,戏弄本宫,本应即可将其毙命,但念及是条灵命,着四天王速速将其关押至中条山面壁思过五百年。于是,四天王便不由分说将巨石马关押于中条之墩台山。被囚禁的巨石马心想,为母不认孩儿也罢,还关押罚刑,从此日夜咆哮,气愤难平。在一个电闪雷鸣之夜翻越监墙,窜至马村北驮水沟黑龙潭处。这个黑龙潭里的泉水是附近人畜所用之水,日日有人前来取水。由于巨石马心中愤怒难当,便日食三人以解心中愤懑。王母得知后,便嘱观音将其点化为仙,令其在此多做善事,以待他日能被玉帝重用。这个黑水泉原本是黑水,忽一日泉中之水清澈见底,滋润非凡,人畜饮用后力气大增,上坡如履平地。这年7月15日,杜马塬瘟疫大发,黎民苦不堪言,一日,马村村南边突然有汩汩泉水涌出,人畜饮后,立马康复,疾病顿消。于是,人们相拥前来受益。由于病人太多,泉水难供众人同时饮用。这天鸡鸣时分,泉水处突然形成一大泊池,池内碧波荡漾,清气环绕。人们来至泊池沿岸,不饮即愈。此事轰动了仙界。玉帝知悉是巨石马所为后,便将无名的巨石马命名敖广,封为东海龙王,为天下更多的人民造福。
马村村东南这个大泊池一直沿用到80年代末。2013年村民在泊池附近建起了龙王庙、马王庙、天王庙、药王庙、观音庙。因为龙王与马村的渊源,马村龙王的塑像比各地龙王的塑像都高大。
向东:夜半大风惊太伯
杜马塬马村西边隔沟相望的向东村,早年因村中庙宇多,叫神疙瘩村,60年代改名向东村,村里曾经有座吴太伯庙。相传,西周时期,太伯和季历都是周太王的儿子。大儿太伯为嫡出,小儿季历为庶出。太伯看出周太王很爱小儿季历的儿子昌,为了不使父亲周太王为难,就主动让父亲立季历为王。为了让周太王顺利地立弟弟季历为王,太伯遂避到荆南一带,断发纹身,自号勾吴。
太伯避隐后,在那一带和当地百姓一同耕地种田,发展生产,造富一方百姓,他经常教育百姓,要耕者让其畔,路者让其行。在他的教化下,那里的人们安居乐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都认为他有贤德、讲义气,都愿意归附于他。
太伯死后,百姓如丧考妣。由于太伯无后,他就把位传给了弟弟仲雍,传至三代周章时,正值周武王灭了商纣,大封同姓,并将周章的弟弟虞仲封于虞,也就是现在的平陆。虞仲为了追念太伯的恩德,遂在虞国的凤凰山脚下,选了一块视野开阔,风景优美的地方,为其盖了庙宇,叫吴太伯庙,并经常焚香祈祷,当神供奉。庙宇建好后,方圆百里百姓都来这里烧香祈祷,祈求平安幸福。一直以来,这里的香火都很旺盛,又因这里位于村南的凸(方言ju)
疙瘩上,人们都叫它神疙瘩。
在汉代大阳县(老平陆县城)始建后,那里景色优美,街市渐荣。一天夜里,突然刮起了大风,将太伯庙内的神像刮到了大阳县附近的大涧北村北面,庙里的席片刮落到对沟的七里坡。人们认为庙内的神吴太伯不愿在神疙瘩长居,想迁徙到县城近处居住。村民便共同集资在大涧北村新建了一个太伯庙。
因为神疙瘩村人认为七里坡这条路是太伯神踩的路,又因为神是居住在神疙瘩的神,所以,多年来,这条路都是由神疙瘩村的人来维修。2012年,村里88岁的张初宝、张有守和70多岁的张万财早年都多次参加维修此路。
吴庙移址后,香火仍很旺盛,与吴庙相邻有一座八蜡庙。早年两个庙宇存在的时候,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两个庙都建有戏台,两个戏台由两家剧团唱对台戏演出。抗日战争期间,庙宇均被日本人烧毁,是平陆曾经著名的八景之一“吴庙秋风”地。如今新建的八蜡庙,是2006年大涧北村人在原址上重建的。
向东村种的百合甜而无丝,入口即化,经常食用会使人顺气活血面色红润,延年益寿。曾经是皇家贡品。
磨岭:闫坡有座五龙庙
向东村隔沟相望的磨岭村有个自然庄叫闫坡村,位于杜马乡的西片区,这儿有一个神话般的传说。
金代兴定元年间的平陆老县城,北依中条山,南临黄河岸,西接金鸡堡,东连万金滩,周边溪水缠绕,翠竹环抱,是一处山清水秀的美丽所在。那时,城里有一个全县名气很大的阴阳先生,名唤张喆。这天,张喆在运城安邑村给人看完风水后,主家欲用毛驴送他回平陆。张喆掐指一算说,磨岭村闫坡前那个沟里正有人找我给他家看风水,我得走近路从中条山翻山去见那人。因中条山的山路毛驴无法行走,主家便作罢,只得由张喆自己步涉翻山而回。张喆行至中条山顶墩台山旁时,但见此时蓝天白云,阳光明亮,暖风阵阵,一袭祥瑞之气滚滚缭绕于墩台山周围,紧接着祥瑞之气缓缓向山下涌动而去。张喆一看,自知定是天降吉祥,真龙天子问世,便紧随瑞气下山。瑞气一直涌动到东车村南继续向南而下。在磨岭村头的梨花岭,一人告诉张喆说,村南闫坡有人正寻找张喆为父墓地看风水。张喆应答后,心想,果然有人找他,便继续跟随瑞气南行。到了村南的闫坡时,但见瑞气渐渐缩小,遂化作一团旋风落向闫坡村下一块平地的坟墓旁,在旋风即将消失之际,张喆摘下头上草帽,迅疾向旋风扣下,待张喆掀起草帽,只见草帽下出现一滩血迹。见此情景,张喆便以法眼透过血迹观之,但见血迹下墓穴内的亡人,已即将蹬鞍踏马横空出世了,张喆知道,亡人的后人也将成为影响平陆大地的脱凡高人。此时,那位早上寻找张喆的小伙子见到了张喆,便诉说,亡父百天将至,全家想借父亲百日之时,把父亲的坟墓再整修的好点,求张喆掐算个好时辰。张喆知道小伙告知所要整修的坟墓正是旋风落处的墓穴。便告诉小伙说,坟墓万万不可动之,原封不动便是大吉。
且说这个小伙子回到家后,把张喆之嘱告知家人和邻居。大伙商议后,觉得还是借百日之际,重整坟墓为好。
说话间,小伙子父亲百日即到。一日,天还未亮时分,小伙子和他的四个弟弟各挑一担柴禾,欲到县城里把柴禾卖了,给父亲过百日准备银两。到了北城门口,见城门尚未打开,五位兄弟便各自依柴倒地休息。
此刻,城里的县官却在梦里看见北城门外有五条龙腾挪游动,惊得他无法入眠,便唤差役前往城门口看看有何异样。城门打开后,差役看到只是有五个卖柴禾的小伙子,便回禀县官所见。县官沉思后也没多说什么。
话说这五兄弟在父亲百日那天,在村人的帮助下,于未时打开了墓穴,只看见一股白气冲出墓穴散至空中。但从那日后,五个兄弟在不同的日子里,先后依次跌死、病死、猝死、压死、伤死。而每死一个,衙里的县官就梦见死了一条龙。在之后的日子里,县官根据先后所梦五龙的情景,访知卖柴五兄弟所居之地和五兄弟逐一亡故的事情后,便在闫坡老先生的墓地建一庙宇,以示纪念五兄弟的不幸,庙称五龙庙。后来庙宇毁于战乱。1994年由附近村民筹资,在原址附近建起了一座不太大的庙。门口悬挂一块“五龙王庙”牌匾,里面供奉着一尊金身塑像,墙壁上挂有1994年农历2月初2各村民捐资名单。
作者 王正选
笔名黄河风,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获2020年河之东十佳作者奖;团结出版社出版30万字纪实文学《黄河的儿子》一书;报告文学《走出宋家河的女人》获《山西农民报》征文优秀奖,入选《河东文学》杂志;报告文学《一醉不醒的葛永刚教授之黄河情怀》入选国内外版《神州》期刊;报告文学《从第一书记到荣誉村民》发表于《山西农民报》;报告文学《重生》获“我的运城
运城美文”主题征文二等奖;散文《怀念狼》《怀念鬼》《怀念贼》入选三晋出版社《百位作家作品集》;散文《幸运草》《平陆中条天路》《穿越世纪的感动》等发表于《山西农民报》。诗歌《黄河,我的老邻居》发表于《山西农民报》
个性签名:没有自己的流向,就不配称为河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