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儿子·第四章:乡情(部分文集)·004、他的名字叫马列
(2023-02-04 06:42:20)
黄河的儿子 第四章:乡情(部分文集)
作者:王正选
004、他的名字叫马列
50年前我见过他,那时我只有七、八岁;50年后,我一眼断定出眼前的陌生老人就是儿时记忆中的他,此时,他已头发花白,步履蹒跚,年届80多岁了。
大约是1964年的时候,他是杜马公社的党委副书记,在我们沿河片下乡蹲点。我记忆中的他是笑眯眯的样子,和社员们一块下地干农活。母亲说他到社员家里吃饭不讲究,碰到饭没做熟,就搭手拉风匣烧火,从没架子。村人都很喜欢他。因为他的名字叫马列,后来我认识了“马列主义”几个字后,就联想到他的名字,老是想他为啥叫马列。不知他是什么时候离开我们村的,只是在此后的年月里,我总会时不时地想到他——这个村人喜欢的下乡干部去了哪儿呢!
2014年6月19日,我帮朋友开车去运城,在一个胡同里,走进了一所简陋的小屋子。一位80多岁的老头子从里间颤巍巍的走出来和朋友说话。看到这个老头,我的眼睛陡然发直,我目不转睛盯着老头的脸庞一直看,我觉得他就是我童年记忆里的马列,尽管50年里从未见过他!
我不由自主地问:“你叫马列?”回答:“哦,是的。”我问:“你在平陆县小涧北村下过乡?”回答:“下过。”此时的我,情绪一下子亢奋冲动了起来:“我就是小涧北村人,想不到50多年了,我竟然能转到你的家里,竟然还能一眼认出你!”我和他就像老朋友似的,没完没了地聊起了家常。
前几天,我因有事回到了村里,但如果不是想告诉村人我见到了马列,我也不一定会回去。我向我见到的老年人说我见到了马列。60多岁的王芝兰说:“那可是个好干部,没有架子,咱这里修水利,他就在山洞里挖土干活。”77岁的荀西娃说:“抗旱浇地的时候,他自己掏钱买了一副桶担,和大家一块担水浇地。”77岁的邓末贤说:“有一次,他病倒了,只提出那种用菠菜和面卷在一起蒸吃的东西。生活上是一点都不讲究,很家常,很朴素。”
我写这一段故事,是想说,只要是焦裕禄式的干部,老百姓真地能记住他的好;同时,也为我童年的记忆。
刊载于2014年8月18日《运城日报》第三版
作者 王正选
笔名黄河风,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获2020年河之东十佳作者奖。出版30万字纪实文学《黄河的儿子》一书。报告文学《走出宋家河的女人》获《山西农民报》征文优秀奖,“利丰杯”征文二等奖。散文《怀念狼》《怀念鬼》《怀念贼》《清明前夕忆母亲》入选三晋出版社《百位作家作品集》。报告文学《一醉不醒的葛永刚教授之黄河情怀》入选《神州》期刊。报告文学《走出宋家河的女人》入选《河东文学》杂志。
个性签名:没有自己的流向,就不配称为河流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