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儿子 第二章:凭实力走出去
作者:王正选
放弃招亲之路
前途受阻家境寒 走投无路命运舛
无奈招亲结姻缘 却因母病折回还
我十八岁的时候,家里除过为老大成婚欠下偿还不起的巨额债务,就只有几只烂板凳,一张祖辈留下来的旧桌子,一张四腿摇晃的吃饭小桌子,一大一小做饭蒸馍的锅子和土锅灶,一只烧火用的风匣,一些吃饭用的碗筷以及干活用的基本工具和一孔荒沟里的破窑洞。为了改变困境,我拼命地挣工分;为了建筑新的窑洞,我白天出工干活,晚上加班拉土挖院基,还学会打土坯、规洗窑院等与建筑有关的土建技术。
十九岁,我学习人物画是美术班里最好的,但由于经济上的困境,无法支撑我继续不断地深造学习。而且,我觉得如继续在这火坑里活下去,不要说深造学习,仅成家立业几乎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在此困境下,我想到了招亲!我想,如果我选择入赘招亲这条路,就会走捷径越过困境,而且有可能继续深造学习画画。于是,我开始了入赘招亲的准备——
一、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有了理想的上门之家。
二、到远离村子的竹园向看园的点灶老头要了一捆小竹竿,弄来了旧报纸,弄来了土坯,在新建的窑洞里为母亲砌了一个能挡风保暖的炕围,用土坯把窑洞透冷气的天窗封住只留了一个能透气的小口。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母亲身体虚弱,患有多年缠身的气管哮喘病,极为怕凉气,冬天十分难熬。新建的窑洞又高又长,在寒冷的冬天会更显得空旷寒凉。把炕子围起来,再挂一个挡风的布帘,也许这样做后,炕围子里的温度依然和炕围子外面还是一样的温度,但在心理上一定会感觉温暖些,起码那从门窗扑进来的寒风不能直接扑到母亲孱弱的病体上。
做完这些,我便去给姐姐说,希望她以后能多去照看母亲。姐姐说,照看母亲是儿子们的任务,我怎么能做到呢?姐姐这一说,我是如梦方醒,才觉得自己想得太幼稚了。姐姐是做不到这些的。母亲无人照看,那自己这招亲的事情怎么办,自己招亲的地方距离这里又是非常非常的远。我是夜夜难眠,苦思冥想:自己走了,母亲怎么办呢?假若家里没有为了老大结婚耗尽家资,自己怎么能可怜到这一步呢!比我年长四岁、从前的老邻居姐姐听说我要到很远的地方招婿上门,难过得痛哭失声。为了以招婿的方式,摆脱贫困,寻找生活出路的我,却怕母亲难受,终于在流泪的母亲面前忍痛放弃了出“嫁”自己的念头!虽然母亲总唠叨说,到了人家家里抬不起头,要看人家脸色过日子,但我不信这个邪,况且,面对已经是家徒四壁,已经是背水一战的家境,招亲毕竟是一条活路啊!
后来,生活的出路在于我去了电影队。但由于生活的困境,我结婚推迟到比老大晚了四年!是自己置办了家具,自己和泥拓了盘炕用的大泥坯,自己打了盘炕用的土坯。在借钱上,幸亏是有了一份月收入20元的工作,如若不是那一份工作的光环罩着,谁会把钱借给一个没有偿还能力的人家呢?那年我定了婚后,回家告诉母亲说,给女方先拿一百元定婚钱。母亲说她去向村人借钱。我想,母亲去向谁借钱啊,一个贫穷人家去向别人借钱,别人能轻易把钱借给你一个穷老婆子吗?母亲借这一百元钱,要给多少人说话,要看多少人的脸色,拖着病体要跑多少路啊!我心疼母亲。对母亲说,家里没有钱,就不要借了,我毕竟有工作这个门脸,比你借钱要好借的多了。从此,我再没有向母亲提起钱的事情。结婚的全部费用都是自己想法解决的。那时候,订一个婚的彩礼是240元加60元小花钱,加上结婚的各种费用,一般人家都要积攒多年或者偿还几年。我结婚的时候,所有的开支都是外借的钱,无论怎么核算都要背上一千多元、比别人多几倍的债务。就这样,在欠如此高额债务的情况下,结婚那天,也完全不是老大结婚时穿得里外一身新,而穿的是旧衣服,只是外面穿的是借用门市部的。婚后,为了还债,常年在乡下老百姓家里吃饭,因为按规定,在乡下吃饭支付的饭钱是一顿饭一毛钱,二两粮票,一个月只是9元钱,有些村还是集体管饭不收钱。而如果在机关灶房吃饭,费用就要大得多。为了还债,去县城出差口袋里装着冷馒头,或者是买个一毛钱的饼子。为了还债,拼命加班加点工作,不分春夏秋冬,每晚都是零点以后睡觉,很少早睡过。为了还债,人整个瘦了一圈,再也没有恢复到从前健康光彩夺目的样子。
作者 王正选
笔名黄河风,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获2020年河之东十佳作者奖。出版30万字纪实文学《黄河的儿子》一书。报告文学《走出宋家河的女人》获《山西农民报》征文优秀奖,“利丰杯”征文二等奖。散文《怀念狼》《怀念鬼》《怀念贼》《清明前夕忆母亲》入选三晋出版社《百位作家作品集》。报告文学《一醉不醒的葛永刚教授之黄河情怀》入选《神州》期刊。报告文学《走出宋家河的女人》入选《河东文学》杂志。
个性签名:没有自己的流向,就不配称为河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