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奋斗之路(六十九)
又等数月无课题,落实工作是首位。
想去幼儿园食堂,亦或各个果树队。
六十九、想去这三处
我一直等到了1991年4月份,但是课题仍无着落。即使栽培室的同志们再好,我再怎么留恋这里,但长期无课题总不是长久之计。万般无奈之下,我写了一份毛遂自荐的申请,想去这三个地方:第一个地方是果研所幼儿园;第二个地方是果研所食堂;第三个地方是果研所试验场下属的果树队。
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三个地方呢?
先说说为什么想去幼儿园:因为我当时对于幼儿早教还是比较热衷的,对早教的内容也略知一二,培养幼儿的智商要从小做起,我愿意承担这个重任。所以我认为去幼儿园是首选。
如果去幼儿园不能如愿,我的第二个选择是食堂。我结婚后经常招待婆家的客人,对于烹调已经是轻车熟路,也算是一项个人爱好,也能做几十样拿手的菜肴和主食。
如果去幼儿园和食堂都不能如愿,我的第三个选择就是试验场下属的果树队。在果树队可以学习、巩固果树栽培知识,掌握各种果树栽培的新技术,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很多进了科室后来又下队的知青都觉得这是奇耻大辱,但我不这么认为,事实上果树队的很多老工人在管理果树方面比科室的科研人员更有经验。果树队其实是很好的。
我写了一份申请,提出想去这三个地方工作。我把这份申请交给了栽培室的副主任于晓渤,让他交给所领导,但是于晓渤没有往上交,他让我再等等。于晓渤说他正在和栽培室各课题的主持人沟通,希望他们能接纳我。可是我进入栽培室的课题组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栽培室各课题组的人员都是要下乡驻基点的,一年当中春夏秋三季都在基点工作,只有冬天在所里上班。当时我的孩子太小,下乡驻基点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杨峥巍的“苹果生长环境与优质丰产调控技术”课题组在所内有果园调查任务,在所内搞调查的人可以不下乡。
杨峥巍这个课题主要是研究苹果生长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简称“苹果气象课题”。于晓渤正在积极和杨峥巍沟通,希望杨峥巍能接纳我,让我进他的课题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