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知青:大田浇地-我的知青生涯(八)
八、大田浇地
作者:北疆知青
生产队浇地组加上我,共有五人,组长是四川人。别看他个小,能力却很大。跟着他,我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他教我如何查看墒情,即查看大田里土壤的湿度;又如何打墒分水,即在大田里的低洼处筑垄作埂,将水的流向改变,让水从低处往高处引灌。
生产队里的可耕地,基本上是连片的盐碱地。盐碱地是盐地、碱地的总称。它是指土壤里面所含的盐分和碱化度普遍较高,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长,严重的盐碱土壤地区植物几乎不能生存。盐碱土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地面作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从而使盐分在土壤表层逐渐积聚起来。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夏季雨水多而集中,大量可溶性盐随水影响盐碱土形成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耕作管理的影响。有些地方浇水时大水漫灌或低洼地区只灌不排,以致地下水位很快上升而积盐,使原来的好地变成了盐碱地,这个过程叫次生盐渍化。二是气候条件的影响。在我国西北、东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小,渗到下层或流走,这就是“脱盐”季节;春季地表水分蒸发强烈,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而聚集在土壤表层,这是主要的“返盐”季节。西北属干旱地区,没有“脱盐”季节;只有“返盐”季节。对盐碱地的改良措施是:排水,灌溉洗盐,放淤改良,种植水稻,培肥改良,平整土地和化学改良。
未开垦的盐碱地
我们生产队治理盐碱地,主要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种植水稻。在西北干旱地区种植水稻,不象江南水乡种植水稻那么简单。它的引灌水来自天山上融化的雪水,还有就是地下自流井流出的泉水。这种水又冰又凉,不能直接灌溉稻田。它要经过一段晒台,将水晒热后,再分流到水田里去。尽管水稻的产量很低,但生产队仍坚持每年划出几块盐碱地进行水稻地耕作。通过种植水稻,生产队改良了不少的盐碱地。每逢春耕会战、秋收农忙之时,生产队都会拿出自产的大米,做成抓饭犒劳大家。另一种还是沿用老办法,用大水排灌、冲洗土壤中的盐碱。这是普遍使用的,也是用得最多的一种办法。因此,给大田里浇地是件很累的活,特别是给盐碱地浇水更是辛苦。
正是开春之前,也是“返盐”季节。站在地头,一眼望去,分不清哪是白雪,哪是盐碱。第一次浇水,没有经验,站得位置处于流水的下方。当水来时,又没有及时抽身,结果陷于泥中,越挣扎,越陷得深。真是“屋漏偏逢下雨天”,那些冰碴子也顺着流水流入我的水靴,冻得我哭笑不得,好在组里其他人的帮助,我才脱离“险境”。开始我还可忍住,后来实在忍不住,脚疼得叫起来。当组长得知我的靴子进水后,赶忙催我立即回去,并告诉我一些防冻的方法。
从大田里,一路小跑,赶回住处。从屋内取出脸盆,到屋外装上白雪,再返回屋内。炉火是熄灭的,屋内一丝热气也没有。我迅速拔掉长靴,脱下毡袜,把脚放入盆内,不停地用两手揉搓。然后擦干脚上的水渍,换上棉袜,穿好鞋子,生起炉子来。我一边生着炉子,一边不停地跳着双脚。当浓烟滚滚,顺着烟道排出,炉中的火苗窜出,映红了我的脸庞时,这才感到屋内有了一丝热气。
折腾了半天,感觉饿了,但房间里却没有什么可吃的。现做,又来不及,休息片刻,还要赶去浇地。只好来到屋外,打开地窖(存放过冬蔬菜的储藏室),沿着梯子下去,找到两个黄萝卜(又胡萝卜)。洗净后,坐在炉前,,大口大口地啃吃起来。吃完后,为正旺的炉火续添了一些煤渣,把火压住。然后,操起门边的铁锹,顶着凛冽的寒风,又去浇地了。
(楚建山/文)
本文来自北疆知青的博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