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学时代(三十七)
37、半夜窗潲雨
北方地区一般在六月份就开始插稻秧,县中水稻农场今年由于育秧太晚,加上进入六月份以后又经常下雨,不能下田插秧,所以直到七月初还有很多田块没有插上稻秧。学校让三连一排、三连二排、三连三排去赤洋口突击插稻秧。
这次去赤洋口与上次有很大不同,上次是轻装前进,行李由牛车拉着,我们只管赶路就行了。现在很多地方的道路都被大雨冲坏了,牛车无法通行,所以我们只能背着行李去赤洋口。
背着行李比空手走负担要重多了,行进速度自然很慢,需要边走便歇。最轻的行李也有三十多斤,虽说刚背起来不显太重,可是远道没轻载,越走越觉得行李沉重,走三十多里路可不是闹着玩的。走到半路队伍就散了。有的大个男生体力较强,走得快一些,就成了先遣部队了,小个的女生体质弱,背着这么重的行李走不快,自然就落在了后面。很多同学的脚上都打了血泡,向前迈一步疼得呲牙咧嘴,成了名符其实的“炮(泡)兵”。
先遣部队到达赤洋口已经十二点多了,最后一批同学两点钟才赶到。同学们感慨地说:都快赶上二万五千里长征了。
下午又是一个雨天,而且下得很大,不能下田插秧。安排好住处以后,大家就在各自的住处闲扯。我和刘悦琴、刘素云分在同一位老乡的家里,住在隔壁老乡家的女生也都聚在我们这里聊天。
由于大家都累得不行,这里又没有男生,所以大家都躺在老乡家的大炕上,由于人多,炕上躺不下,我就坐在一个长凳子上。一般情况下我是不愿意多言语的,我愿意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大伙侃大山。
直到吃晚饭的时候,雨也没有停,上午背着行李走了三十多里路,中午到得晚的同学都没有吃上饭,大家都饿得厉害,老乡家离着场部又很远,起码得走十多分钟,有些带来雨衣和塑料布的同学就披着雨衣和塑料布去吃饭了。我们屋里的三位只有刘悦琴带来了一块塑料布,是包在行李外面的。这块塑料布却派上大用场了:我们仨就披着这块小小的塑料布奔场部食堂了。好在这时雨下得越来越小了,否则我们仨非得浇成落汤鸡不可。
这天夜里,窗户潲雨了,我们去赤洋口劳动,老乡一般都是将平时不住人的屋子收拾一下让给我们住。那时老乡家的窗户都是用纸糊的,原来不住人的屋子窗户不是年年糊。年代悠久,窗户纸已经糟朽,被雨水一潲就破了,雨水潲到了炕上,我们仨的褥子、被子全都泡汤了。
这时我们根本就无法睡觉了,我们站在炕上,把刘悦琴带来的那块塑料布使劲地按在窗户上,阻止雨水的潲入。后来我们累得实在不行了,就紧靠在塑料布上,组成一道人墙。也不知过了多久,雨渐渐地小了,我们才叠起了塑料布,离开了窗户。这时我们已经精疲力竭,可是被子、褥子全是湿的,炕上根本就没有一块干地方,想躺下继续睡觉是根本不可能了。亏得屋里有一条凳子,我们仨就在凳子上一直坐到天亮。如果没有刘悦琴的这块塑料布,我们真无法想象:这一夜我们炕上得潲进多少雨水,恐怕都能行船了!哈哈!
说实在话,以前在家时,我们从没有遇到过这种难堪的事情,家里的窗户都是玻璃的,下雨天关上窗户就行,不会潲雨的。我们第一次尝到了潲雨的苦头。那时的中学生都是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尽管与大雨奋战了半宿,一夜未能阖眼,但是我们没有丝毫的抱怨。那个年代的中学生,是有精神支撑的,是最能吃苦耐劳的一代人,是如今的80后、90后所无法理解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