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利用这个周末把没完成的两本追追看,虽然做不到每月3本,也多少会欣慰些,然而忙碌的一天下来,到现在却是一个字都没有读。就这样吧!
去年完成25本,今年也不算输掉,对吧。今年的32本,有近20本是在第一季度完成的,原以为按照这个进度和状态会是个丰收之年,可是忽然而来的忙碌阻止了这个势头,不过还好,总归是进步了。
在博客还能登陆之前,读每本书都有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跟着,也期盼着能有机会和书友一同交流(虽然还没有书友),后面的几本就没这么好运气,草草读罢,草草了事。一直到汪曾琪先生忆师友故人的散文集出现,死去的心才泛起涟漪。好的文字,是会影响你的心跳和呼吸的。我不够了解西南联大,但我知道我爱那所学校,我爱那个年代的那里,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愫,但我乐在其中。
还是有许多书触动自己的。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依旧让我着迷,每次去书店,但凡有我没读过的侦探小说女王的作品,必须收入囊下。“不到最后,没有真相。”我们的生活不也是这样的吗?没到最后,谁也不知道还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还有多少我们没有搞清楚的问题。即便到了最后,我们就真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吗?尽管很多次都接近真相,但没有一次我猜到阿加莎给出的答案,糊涂吧,我不就是那个糊涂鬼吗?
去年底读了张晓风的《爱我少一点,我请求你》,还有张小娴的《我微笑是因为你微笑》,开始对散文集着迷,也被张小娴的爱情小散文深深的吸引,于是张小娴的《谢谢你,离开我》就成了2023年读的第一本书。一如既往的读着省力,却有浅浅的思绪萦绕心头。紧接着,林徽因译的王尔德的《心生下来就是要碎的》,真的让心碎了一地,我热爱悲伤的文字,就像我离不开伤感的自己。
说起悲伤,不得不说说毁灭文学。那是一种对死亡的驱动力。似乎也只有岛国才会有这样的文学属性吧。也许是出于民族情结,对岛国的作品一直持排斥心态,除了曾读过的东野圭吾。如果把喜爱东野圭吾看作喜爱推理,那么这次却是被痛心疾首的题目拉到了毁灭的深渊,毁灭,一直是那么美,而日本文学届那几驾马车,倒真是不错的车夫。《斜阳》,内心的世界,现实的萎靡,太淋漓尽致了,是社会毁灭了我们,还是我们毁灭了自己?革命?革谁的命?爱情?如何爱情?生活?怎样生活?在生机中死气沉沉。斜阳?是落幕?还是重生?都会有新秩序吧。我很悲伤,但我从来没有想过《不同颜色的悲伤》,“悲伤的花朵不会凋零。因为滋润它们的是淌过我们内心的眼泪。或许所谓‘活着’,便是在自己的心上,培育一朵悲伤的花。”
就这样沉浸在悲伤中,到了每年思念海子的时间,我是个伪书迷,也没有真正的爱海子吧,我没有像其他海子迷那样熟读熟记海子的每一部作品,去记下他的生平,我只是喜爱他一生的某些个时刻,喜爱某时的他,他的思想,他的面对或逃避,他的爱,他的痴迷,他的选择,他的放弃……这次读了他的传记,说实话,不喜欢,作者想把诗人的传记写成诗,那不是我想要的,我要读的不是诗,是诗人,是诗人的生平。然而这开启了我对传记的热爱。
于是乎,胡雪岩、杜月笙、王阳明、曾国藩,包括还没读完的李鸿章,他们,就这样走进了我的视野。曾国藩家书以前听过有声小说,记得那时的感触,曾的许多品质自己曾经都有,甚至做的比他还要好,只是没有如他那样有始有终的坚持,于是落寞,觉得自己死掉了,那个自己死掉了。而读了王阳明之后,那个死掉的自己又想活过来了,把自己格了一遍又一遍,大师,是可以让你勇于重获新生的。而再读曾国藩,和他的家书让我感觉不同,曾其实更显得是个平常的人,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甚至他的许多事会和自己的想法相悖,不知道是不是作者的思想在影响着我,看来,想了解事物的真相,不能看一家之说,也不能只听别人说。真相又重要吗?你学到了什么才重要。胡雪岩和杜月笙,让我看到一个小人物是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就一番事业的,我没有那种抱负和追求,但我喜欢他们,无论做天下人生意的胡雪岩,还是民国枭雄杜月笙,他们都符合自己内心对成功的一部分预设,人,要有些真正的朋友。
朋友推荐了一本心理学相关的著作,《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那是一次聊天之后,她就是个很棒的心理咨询师,许是有感于困扰之困扰,许是许久未曾联系翻起来太多回忆。我认真的读了这本著作,以一个心理疾病患者的心态。是有收获的。其实,读这本书时想自己还是比较少的,想的更多的是孩子,在反思甚至自责,自己的所作所为,遇到事情的情绪变化和反应,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心里变化和人生影响,有时会挺害怕。想起那些天和一个朋友聊天时的话,“教育没有对错,只有作用于孩子身上的结果才有对错。”那么,因为我,会酿成怎样的果?有反思,可当情绪来了,能否控制的住?
洛克菲勒的教育就非常的好,读了《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受益匪浅。每一封信读完,我都写了一篇心得或摘抄,字数不多,感慨颇多。成功的机会,绝对是自己创造的!希望自己能懂得并运用自如。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是本非常耐看且有趣的经济学著作,看名字仿佛要读起来很吃力,可真的去读,爱不释手。我是这样读的,总会和自己的生活和生活中的自己联系起来,还要再读第二遍第三遍……
读了两遍的《星空》,是几米的漫画集,与其说喜爱他的漫画,不如说配图的文字更感动着自己,从《星空》里,我读到了那个孤独落寞的小女孩,她活在星空下,梦在星空里,星空,又何尝不是那些孩子的梦呢?
想读莫言了,是因为读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的作品,《给所有人的黑塞童话》,他们配得起这个名头。买了黑塞的《悉达多》,会在明年开启。大师的作品,总还是有过人之处的。我想,或许是和灵魂的契合吧。
《从0到1》,是思想的转变,每个人都有机会,只要你跳出从1到n的惯性思维,你要相信,世界创造了你,是为了让你创造一个更新的世界。
2022年,就读到这。2023,期待更多收获。
原本想在年终总结时再来写下这些,现在看,年终总结怕要没得可写咯。
我其实不爱读书,但读书可以让我不那么讨厌自己。
·
2022.12.25 21:2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