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行动研究
——热闹课堂背后的冷思考
月湖听月
人生的路需要慢慢走,需要慢慢欣赏;教学的路,更需要我们慢慢走慢慢的欣赏。
——题记
我们南县新课改已经进行了七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湖南省也有一定的名气。我们的学生大部分能发扬自主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自主学习,积极与老师配合,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
新课程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要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细心地呵护学生,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行动研究是高中语文实践参与者与工作或组织中的成员共同合作,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的一种科学研究方式。它的特点即: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研究。客观地分析能够有力于更好的行动。在成功面前,冷静思考我们南县的高中语文课堂,也能发现一些课堂有如观花赏月、听曲观戏;教学课件、视频、录音竟相登场,有如商品展销热闹一时;课堂上吹拉弹唱尽显其能,非语文现象、非语文活动占据了大量课堂等等问题。课件把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可真正面对文本的时候,学生反而失去了兴趣。文本还没弄清楚,老师就急于把文本之外的内容塞给学生,一堂课下来,只见各种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开发、挖掘和共鸣。为此,笔者结合近7年新课改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认识,权且叫做“冷思考”,就教于各位同仁方家。
一、对传统教法的认识有偏差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用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很难有一个标准去衡量。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最有效的。所以,教学形式的选择可以各行其是。就语文来说,立足文本却是为文本服务的,如果在备课和上课远离传统只是专注于活动、创新,一味花力气创新出花样,无异本末倒置。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说明了一个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证明了解放教学思想,开放教学活动的价值。然而不要忽略这句话和前提是读《哈姆雷特》,如果是读《李尔王》,读《奥塞罗》呢?我们何从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来?哈姆雷特是从《哈姆雷特》中里读出来的,语文教学的核心准备还是有效地完成文本的学习,语文教材的主体是一篇篇精选的文章。它们本身是值得我们去用心开挖的一个个宝藏。
读文本,这就是传统。 “破旧立新”,一个新的理念的实施必然是建立在“破”的基础上,但绝不意味着对旧的优秀理念、传统的完全背弃,新课改也是如此。我们的教学中力求新的同时,不要忘记一些好的传统教法,特别是在语文教育中行之有效的一些教法。例如:
1.多读。新课标对“阅读和鉴赏”提出的要求是“高中三年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以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个要求的提出体现了新课改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事实上, “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有依靠大量阅读,没有捷径可走。”诚哉斯言!而多读也是我们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主要方法。仅靠课本里的几篇选文来培养阅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虽然新课改建设了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的课程结构,并开设了五个系列的选修课,使得学生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学习到更多的篇章,我们仍需通过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进而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重要的是在广泛阅读中,能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看待人生,从而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比如通过交流读书心得、举办读书讲座的方式来鼓励学生多读,学生还可以按读书多少在《模块学习分项记录与评价》中给自己自评等级。多读如此重要,因而我们在新课改中仍需大力地提倡。
2.多背。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重视文言文的诵读和背诵”,“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事实上,这也是古人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很多名人也对此有很深的体会。郭沫若就曾说:“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着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财富了。”可见,背诵确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在背诵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感就得到了培养,在积累了大量的文言名篇后,相信不用多分析各种语法、词类活用的现象、各种特殊句式,学生都能在反复涵咏中认知和理解文本。
在文言文阅读方面,要破除的旧教法是那种死板的文言知识的传授,是那种脱离语境梳理语法、句式用法的方法。新课标是十分提倡多背的,它提出文言文的学习有“一多一少”,即“重视多读,努力扩大阅读面,少做脱离了课文语境、所谓梳理规律、机械操作性的客观化、标准化练习。”多读与新课改并不相违背。
多读、多背的传统古已有之,它们的效果也很明显,为什么有的老师却容易被忽视的,特别是在语文教育中大力提倡创新的时候,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
二、对多媒体作用的认识有偏差
我听了许多花样百出的语文课。一老师教学《春》,设计将学生分成几个组,让他们带着不同的任务,查找资料,归类整理,忙得不亦乐乎。应该说他们在准备中已经进行了学习,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能力,然而,他们的这种学习劲头没有带到下一个环节中,当老师把有关春天的知识短文、诗画通过多媒体交给学生品读时,我发现他们不多流露出失望、不耐烦的情绪。多样的多媒体是否也会影响学习和阅读的习惯,而变得心绪浮躁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多媒体应用于教学中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弥补教师自身不足,完善课堂教学结构。在导入新课、讲授课文、总结练习时恰当使用多媒体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问题是不要忘记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起辅助作用而不是主要作用。
使用多媒体不能不注意的问题: 一是多媒体成了一种装饰门面的标志,实际上是打着新课改的旗号,行形式主义之实,对整个课堂的改变并无裨益。二是过分依赖多媒体,多媒体在课堂中随处可见,仿佛没有多媒体就上不成课。多媒体终究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一种工具,工具是为人所用的,而不能让人变成工具的奴隶。
三、对合作理念的理解有偏差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高效语文课堂一定要远离套式,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创造灵活多样的课堂风格,绝非我们南县的“六步四疑五悟”。我们一些老师一上课就讨论,似乎没有讨论就没有新课改一样。
新课改“积极倡导资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应该以此来改进教学工作。下面的几条不可小视。一是没有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下的小组讨论式的群体学习行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二是缺乏教师指导的“合作”学习不会有好的效果。三是合作学习方式的选用应根据学习的内容和难度而确定,频繁、无价值的合作学习不能用得过滥。四是没有分工就谈不上合作。如果没有明确的分工,学生做的工作只是一个意见交流。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综合性学习,而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课改的实施对于绝大多数教师而言,几乎很难独立一人较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善于了解其他学科,不要把自已任教的学科看作孤立的整体。要学会与其他教师打交道,要齐心协力培养学生,从而使各学科的教学有机融合,互相促进。
我们南县新课改虽然进行了这么多年,但新课改仍然是我们的新问题,我们要认真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实质,多进行一些冷静的思考,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构建多向互动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行动。
[参考文献]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2.《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刘国正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3.1.20.于南县一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