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堂高中文言文公开课引发的思考

(2010-06-16 10:01:46)
标签:

教育

文言文

语文学习

月湖听月

钟凤罗

分类: 教学论文

一堂高中文言文公开课引发的思考

 

语文教学从根本上说是语文学习。

在新课改全面开花、如火如荼的今天,文言文教学应该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高中文言文教学又要站在更高的台阶上,继续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训练,积累文言知识,增强文言语感,为将来进一步阅读古籍,继承祖国文化遗产打下基础。

高中文言文究竟应该怎样教学?怎么才算一堂好课呢?

本期本人听了一堂文言文教学的省级公开课,执教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的《师说》,下面简明展示一下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及“古文运动”的文学常识。

2、读懂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用法。

3、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理解文义

2、掌握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用法

3、领会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点拨法

3、激疑法

4、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本课主要任务是在理解写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础之上把握文意,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其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归纳积累实词、虚词用法,理解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二课时:本节课重点是诵读。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反复诵读使学生理解文意,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课堂教学第二课时的部分实录如次。

师:请几位同学来读一下文章的第一段,读之前要告诉大家:你将要用什么样的口气来读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依据是什么?

l:我用高高在上的口气读出韩愈对学生的教训口气,因为本文是作者写给他的门生的。(然后读第一段)

2:我用忧虑的口气读出韩愈对当时社会不从师风气的担心,因为作者是忧国忧民的,从写作背景上可以明确看出作者是为了抨击时弊才写的,给门生李蟠不是真实意图。(然后读第一段)

3:我用谦虚的口气读出韩愈对自己的要求,因为虽然本文抨击时弊,但是作者要表达的毕竟是自己的一种认识,他内心深处肯定在想“不管怎么样,我应该向比我强的人学习”。(然后读第一段)

4:我用一种客观冷静的口气,就像鲁迅一样的口气,读出韩愈对“从师”问题的恳切、深刻的认识,因为在当时“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情况下,他看到了一般人看不到的问题,一方面很生气,一方面又特想让别人认识到自己的思想,太谦虚了不足以表达这种效果,必须是庄重、冷静、很深沉的样子。(然后读第一段)

师:我教《师说》这么多遍还从来没想过第一段可以有这么多的读法。上述几位同学的读法大家比较赞同哪一种读法?

(通过学生举手情况看出大多数同意生2和生4的读法)

师:同学们的读法都有道理,都有想法,到底哪一个能更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感情?我的看法倾向于生4的读法。但尽管如此,我读时会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神圣的口气读,读出韩愈心中“为人师者”的高尚形象和崇高的使命感,然后我就也会用像鲁迅一样的口气,读出韩愈对“从师”问题的恳切、深刻的认识。我们应该允许持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身份的人用不同的口气演绎出不同的心情。(然后教师范读第一段)

师:说真的,这次听了大家的诵读,我应该向大家学习。本文还有很多句子至今仍有鲜活的生命力,可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在第一段中找一句话来描述“在对课文的理解上,老师没学生丰富,老师应该向学生学习”的情形。

1: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如果我此时也像这节课的一开始讲的例子一样,心里很难受——你看,还不如学生呢?你能不能从该段中找一句话安慰我?

(大多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很好!我感到很欣慰!在日常生活中你还经常听到人们引用本段中的哪个句子?

(大多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这句话历来被视作是“教师”职业的权威定义,同学们也经常接触教师,你认为这句话是不是很好地概括了“教师”的全部职责?做到了“传道受业解惑”的教师是你心目中理想的教师吗?

1:我觉得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教师”的职责,能做到“传道受业解惑”而不额外收费用就是我心目中理想的教师。

2:我觉得这句话不能概括“教师”的全部职责,我理想中的教师还应该能身体力行,比如教我们写作文,他也应该能写文章发表,而不是光指导学生。

3:我觉得这句话不能概括“教师”的全部职责,我理想中的教师还应该能贴近学生的心灵,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成为我们的朋友。

4:我觉得这句话不能概括“教师”的全部职责,我心中理想的教师还应该多才多艺,书法好、口才好,最好还能歌善舞,成为我们的偶像。

师:我听同学们的发言越听越紧张,我离同学们心目中的理想教师还差得远,看来我要不努力的话,可真的要落后于大家,被大家笑为“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却后乎吾了”!咱们来一起再齐读一遍第一段,我要读出我做教师的自豪感和紧迫感,大家也可以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生齐读第一段)

(板书:诵读的追求之二:自己的口气——自己的感受)

品读第二段

师:根据这段文字的内容,结合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同学们仔细揣摩一下,看看到底应该怎么来读?(生自由揣摩小声读)

师:请几位同学来读一下,自由举手发言。读之前要告诉大家:你将要用什么样的口气来读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依据是什么?

1:我用斥责的口气读出作者愤怒的心情,因为当时人们不仅自己不从师学习,还笑话别人从师学习。(然后读第二段)

2:我用讽刺的口气读出作者讥讽、鄙视社会上不从师者的心情,因为那些人自己不学习已经很愚蠢糊涂了,还笑话别人,这些人既可恶又可气,于是作者就反过来讽刺他们。(然后读第二段)

师:刚才两个同学读的情况很有代表性,斥责的口气读不行,讽刺的口气读似乎也不行,这是什么原因?我们平时讲话、谈论问题是不是用一副表情、一种口气说到底?

生:不是。要不断变化。

师:读文章也一样,不同的意思用的口气是不一样的。这一段文字很长;表达的意思不像第一段那么单一,因此口气要随意思的变化而变化,咱们一起看看这一段分几层意思,然后同学们再来决定应该如何读。(师生一起梳理出本段的四个层次:1.总写当时社会中不从师的坏风气;2.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3.“爱其子”与“于其身”的对比;4.百工之人和士大夫的对比。)

……

这节课引发的教学评议争论较大。一部分教师认为执教者偏重于文言文思想精华的探究,文言字词积累及背诵没有落实。一部分教师认为把文言文当作现代文一样地教,这种课热闹但不扎实,传统的文言文自读课文教学不也是这样上吗?另外,有的认为文言知识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自我预习的基础上质疑、释疑,教师只需对一些过难的字句进行必要的解释,不必花费太多的精力,教师逐字逐句串讲或者是让学生站起来一人一句翻译,这样的课堂枯燥,授课方式单调。持这种观点的教师马上受到另一位教师的质疑:必修模块的配套练习提供的文言字词知识点太少,基础差的学生不能自我预习。

教学评议争论的焦点落在高中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设置,以及探究学习方式是否有效地提高了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上。

课后调查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的理解。学生们认为,教师所讲能听懂,但解决文言问题还是没有多大帮助。我曾多次对学生作摸底调查,很遗憾,喜欢和比较喜欢文言文的学生从未超过一成。让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对文言文学习的评价,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怕”和“厌恶”。我想,要搞好文言文教学,不直面现状、不去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不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是不行的。

新理念新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是必须的,但本人认为在实施和推进过程中要注重初、高中衔接阶段的高一年级的文言文教学的特殊性,这种文体的特殊性与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等因素制约着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

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思考。

    思考一、语文课堂“我”是真主人

置身于知识至上、教材权威的旧教学模式,“高高在上”的教师按“教参”图解课文,按“标准”分析习题,看似潇洒实质是戴着镣铐可悲地“独舞”。原本充满人文气息和创造精神的语文蜕变成了言语霸权的文本模式和不痛不痒的人生说教。结果将一篇美得出水的“标兵”课文和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活生生地变成了静态的没有生命的“标本”。不能自主的学习,怎能期待语文天地呈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缤纷呢?

“我”是语文课堂的主人,语文学习将实现平等的、民主的对话。上面的课堂教学,学习的主人,是“受体”学生,也是“授体”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双边互动,将使语文学习提升为一个动态的“生成性”过程,不断探究,不断质疑,不断发现。在这个不断生成的过程中,课堂是宽容的,学习是民主的。容忍学生说“我认为”“我不同意”,也允许教师大胆提出自己的“一家之言”。通过“对话”,使师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真的是如坐春风。

语文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特性。语文既要教会学生识字“作文”,更要教会学生明理“做人”,用“人本”来参悟、补充“文本”,让生活的知识库与学习的知识库交汇、交融,实现课本与生活的对话,从而使语文学习充满生活与生命的气息。上面的课堂教学这方面做得比较好,语言是活的,课文学习是生动的,学习是愉悦的。只有“我”是语文课堂的主人,才能实现课本与生活的对话。

思考二、语文课堂要诗意地建构

语文能力是在语言运用中培养起来的。老师能够教好文字、语法与解题技巧,而语感和写作是“教”不出来的。语文学习的主体始终应该是“我”。新一轮课程改革,师生成为了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变成了“导”,“导”激发着“学”,“学”催生着“问”,“问”又呼唤着新的“导”。探究性、生成式的学习,是教学的本真。

上面的课堂教学就是这样的本真的典范,无疑给语文教学带来一片自由的天空。因而,让语文活起来,多让学生在语文课堂读读书,让语文课生动起来已不是庄子“望洋兴叹”的无奈。语文教学本该是语文学习,语文学习理应是学识的、诗意的、智慧的、创造的。因而——语文教学要关注文化,关注生活,关注人生,要有文化的内核,要有生活的外延,要参以人生的阅历和生命的体验。语文学习从发展的角度看就是终身学习,就是生活学习。

一言蔽之,语文课堂是以人为本地诗意地建构。

思考三、语文课堂宜探究性设问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在语文课堂上尝试运用探究性提问就能够让学生的思维都动起来。目前一些老师的语文课堂存在着一些简单而随意的提问,这样的提问会使学生形成一种可怕的习惯性思维惰性,与当今新课改要求背道而驰。

上面的课堂教学探究性提问做得比较好。譬如从“传道受业解惑”谈你“心目中理想的教师”的问题设计,教师在分析研究教学内容、对象的基础上,设计出让学生经过积极的思考分析、探索研究后才能得出的结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美国教育学会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其他任务的内在动力,即老师的指导思想,是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探究性提问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积极思考,积极探索,从而达到教学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里,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也就能判别和理解对错、善恶和美丑,实际上也就提高了审美的能力。

总之,语文课堂提倡探究性提问,能让师生进行对话交流,心灵的碰撞,能让知识化为学生的能力,能让学生步入成熟的大道。

思考四语文课堂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新课改实施后,以语言为核心的文言文教学倾向往往被摈弃,教师落实文言词句教学,课堂气氛沉闷,师生疲惫,而学生在读得并不充分情况下架空分析文本价值与文化价值,往往又导致学生文言积累流于空疏,乃至文言水平下降,最终难以落实新课标中有关文言文教学的要求。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对文言文阅读基本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这里“读懂”包含了基本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是第一目标,也是文言教学的底线和核心所在。同时新课标要求诵读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把强调“积累”作为学习文言文基本过程目标,也是基础性的目标。本人认为,高一年级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应加强指导诵读,加强积累,传统的讲读法与探究的教学方式应有机结合起来。上面的课堂如果能够穿插一下文言字词,加强背诵与积累,应该是比较完美的。

附带讲讲“多媒体”指挥棒下“语文味”的缺失的问题。多媒体进驻语文课堂,这已成为事实。其宽泛的资源环境,动感直观的画面,便捷简易的操作,颇受广大老师的青睐。特别是 “公开课”,对于多媒体的运用更是不可或缺。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在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但本人认为要区别看待。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苏州园林的景致,但我们无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独钓寒江雪”所涵蕴的意境。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同,它具有含蓄性、情感性、隐喻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因而直观的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有时候难以传达文学语言的内涵,所以多媒体得慎用。再譬如《安塞腰鼓》一文,因为学生对安塞上的腰鼓完全不知,运用多媒体可带领学生较早的进入文本。而像《桃花源记》,本人以为不必要运用多媒体,因为桃花源本身就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世外桃源,完全可让学生自由想象,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桃花源岂不是不是更好?

新课改的“浪潮”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学语文教学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绩。以上所谈,是本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我们应该扎实地走进新课程改革,当然,这个大课题还须我们各位中学语文界的同仁共同努力,这样才能使语文课程改革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月湖听月 2010.6.14.于南县一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