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图片,没有视频,我只想用不华美的文字写一写我的家人,让我感动的家人。
常言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按这个说法,我家有两个
2006年,我去北京念书,爷爷奶奶开始住在我家里。
他们今年80,身体安康,还算耳聪目明,力所能及可以做饭洗衣,作为晚辈的我很是欣慰。早就到了对亲人逝去会很悲痛的年纪,我不愿意看到任何人的离去。我想让他们幸福。
寒假在家,赋闲时间多的时候我喜欢在他们的房间呆着。正午的阳光暖暖而又均匀地铺满他们紧贴窗户的大床,像一袭暖被。我和奶奶下跳棋,尽管她总将我的棋子原路走回来;我陪他们听评书,尽管声音大到我无法忍受;我听爷爷奶奶闲聊,心理泛起一阵一阵的感动。
早过了金婚的日子,两个人就这样相濡以沫地走了一辈子。在今天这样瞬息变化的社会,有很多原本理所应当的事情都会变成奢望,比如就这样波澜不惊地携手同行。爷爷耳朵不好,奶奶充当翻译,所有别人说过两次而他没有听清的事她总是在旁边耐心重复,电视里的剧情奶奶总是重复给爷爷听,她总说他会忘记……奶奶风湿,腿不好弯,他带着花镜给她剪脚指甲。她说身体不好,他退休后一直为她做饭,无论在哪里。奶奶不会用热水器微波炉,所以只要爷爷不在,她总是在那里安静地等着爷爷回来……
有时我在这边上网,他俩就在旁边慢慢回忆过往:两个人如何在农村的老家的垄间劳作,如何为了幸福跑到沈阳,在车站整整蹲了三天找工作,说儿女小时候的趣事。她说十五岁那年与两个女孩拜了姐妹,三个人形影不离,绣花、买菜,走在路上人们说她们是“小辣椒”。提起这些奶奶的脸上还泛着娇羞,眼里满是青春的喜悦。所以即使白发苍苍,所有的女人年轻时都一样,曾意气风发,曾仗剑天涯。当年的姐妹已有30年未谋面,到了这个年纪很多事情知命由天,奶奶很小心的回忆却又不敢思念。勉强自己往前看而不回头。
和老人的相处我才感到什么是安逸,什么是波澜不惊。奶奶和爷爷耐心的算着农历的日子,争论着今天是几九。他们讲着年轻时候的地主长工对我来说一如古代传奇。奶奶无法理解为什么年轻人可以没有结婚就睡在一张床上,爷爷不明白还没有坏的面包怎么就那样被扔掉。我总在想,如果这些老人都离去,究竟还有没有传统的存在?还有没有人在乎那些水深火热的历史?社会还会不会有道德底线的束缚?
人说,老人有伴才会长寿。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会是这样。有谁会如她般体谅自己偶尔的暴躁?有谁又如他般知冷知热?如果她不在,谁和他回忆过往那遥远的家乡?如果他不在,谁会为她挡风遮雨,撑起一片叫家的天空。老两口也会吵架,他大声呵斥,她小声嘀咕。可如果没有了这样的声音,该是多么深的寂寞。
他们总说想家,即使城市里再发达,对他们来说除了维持生活必需之外都是奢侈。而他们从不知道奢侈用来做什么。可家乡呢?家乡有老家的亲人,有黑色的沃土,还有一年四季都月朗星稀的夜空。
我真的希望全天下的老人,新年快乐,身体健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