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疯狂看《盗墓笔记》,当然有些过时,不过我乐在其中
不是我消息不灵通而是我实在不愿意在网上一天天点灯熬油去守候那一点点的更新
传统的纸媒介似乎更合我的口味
于是我半夜十二点打着手电筒看《盗墓笔记》
其恐怖程度不必言说,总觉得什么粽子,禁婆之类的随时都会出现在我面前
2点合上书拿手电筒照我家客厅都觉得不正常
但我依旧强烈推荐采用这种极端的看书方法,真是欲罢不能
青天白日下看实在是没什么味道
想起自己当年高考,提前录取志愿赫然写着吉林大学-考古学专业
当然最后考的分数与人家提档分数差得用手指头加脚趾头乘以2也不止
但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初劝我爸报这个冷门专业时镇镇有理的说辞
我说:“爸,你别担心找不到工作,考古这个东西就是熬年纪,以后出了名想找我鉴定文物的就得给钱,钱少了我还不看。年轻的时候辛苦点,风餐露宿,大漠荒郊的,可是发现一个古墓咱可就是赚一笔。三年不开张,开张赚三年,我这手挖那手卖,挖的多我卖的就多啊……”
现在看这番话我很是汗颜,
,很显然从18岁气我就完全不具备一个共和国优秀考古人员的基本素质,无法视文物如粪土,把国宝当生命。倒是冥冥之中就有着倒斗的潜质和欲望。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现在的间鉴宝收藏热早在N年前就已经被高瞻远瞩的我预言个八九不离十。
还好,上大学时下铺女生和我有一些共同语言才让我没有那种孤掌难鸣的感觉。我们曾经恬不知耻地说秦始皇陵为什么还不挖,那就是在等我们姐俩啊。
在我的带动下,我妈也成为了伪收藏爱好者,前几天从家里找到一个我十岁时用来当项链坠的小铁牌,拿去一鉴定,敢情是张学良时期的建功章。随手就扔的东西转眼就大于等于600元。妈妈的兴趣高涨,把奶奶姥姥家里能收的全收一遍,看啥都像唐宋远明清的,拿个小折叠刀还问我是不是古代的。我的亲娘啊,古代有那么聪明的人制造折叠小刀么,
你那刀新的都快赶上世界知名瑞士军刀了。
罗嗦了一大堆主要目的是说
看完《盗墓笔记》才发现,自己天生就是个盗墓的料啊!
加载中,请稍候......